心理學者:救災要注意心理重建與防自殺潮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六日電)台灣心理衛生學界今天對四川大地震救災工作提醒表示,台灣921震災後一項災民健康評估近四分之一有精神健康障礙,高達一成一到三成二有各種創傷後症候群困擾,兩年後仍有二成一有創傷症候群症狀;災難倖存者可能因歉疚引發自殺潮,也都須要透過心理健康重建來加以防範。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繼蒐羅921地震救災實務經驗等相關資訊上網協助大陸心理學者做災民心理重建,下午又舉行「對四川救災的提醒」記者會,理事長呂淑貞率領心理、醫學界多位學者出席,提出災民心理重建的專業建言,也強調救災人員參與救災前也要先接受心理衛生教育,甚至媒體記者採訪也有不該問的問題。

醫師王浩威指出,成都大地震至今第十五天,還在救災急性期與混亂期,能做的有限,救災時許多習慣應調整,例如醫療不必一定要在診療室,收驚也可行;真正重建是在災後三個月以後,期間將拖延經年,921至今第九年,臨床上仍有創傷存在,知識經驗分享有必要。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陳為堅教授指出,救災工作必須有公共衛生考量,以921災難發生後,救災人員必須組成團隊進行社區健康需求評估,成員包括具流行病學調查經驗的人、全國公共衛生相關系所師生,調查除衛生環境與身體疾病,心理需求也須納入,並須定期彙整以提供後續相關援助參考;實務數據也顯示災民四分之一有精神健康障礙,甚至兩年後仍有二成一有創傷後症候群困擾,顯示照顧災民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專業精神科的彰化敦仁醫院心理師魯中興回顧921地震直入台北市東興大樓災區救災經驗指出,看到相同血源的人瞬間一無所有、掉入黑洞,他說,要使災民知道有人真心關心與幫助他們,才可使災民手腳重新站起來,具體方法最重要是「五四三」。

魯中興說,五是心理、身理、倫理、管理、物理方面相互學習、運作與合作,四是要以溫柔、美德、智慧、持久協助災區與災民心理重建,三是三個同心圓合作,最外圍較廣泛,志工等救災人員希望接觸每一受難者與災民,「拆除雷管」後,有三成到四成災民要進入第二圈接受團體或專業協助,其中又有一、兩成進入第三圈,接受傳統精神醫療服務;最關鍵是要持久協助。

台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理事長張愛倩指出,災難受害者有不同年齡與背景,有些倖存者是否會因歉疚而引發自殺潮?值得加以注意。

呂淑貞表示,救災心理重建時不要忘了志工與救災者也須做創傷後處理,實例曾有運屍的救災者後來須心理治療,921時小一的災童今年參加國中基測,媽媽透露這個孩子九年來不關房門,因為怕萬一再地震使房門變形而出不來,還須漸漸帶領走出災難的夢魘。

協會常務理事、前理事長台灣大學教授張玨表示,看電視播出四川震災就像再經歷一次921,台灣人感同身受而在物質、精神都慷慨伸出援手,一窩蜂前往災區卻忘了救援者也要有情緒支援而受到創傷或給災民二度傷害,例如有媒體問受災者是否難過或志工發慰問金時直接問災民家裡死了幾個人,都是要避免的做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