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勝選 兩岸經貿政策實踐受矚目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三日電)總統大選落幕,主打拚經濟牌的國民黨正副總統當選人馬英九、蕭萬長與民進黨政府經濟政策最大差別在於兩岸經貿政策走向,馬蕭承諾開放兩岸直航、鬆綁企業登陸投資 40%上限、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生產事業,也期待兩岸關係改善後增加台灣與美日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可能性。

馬英九以超過765萬票,高票當選中華民國第12 任總統,是總統直選以來得票數最高的當選人,大贏對手221萬票。各界解讀馬營勝選重要原因,在於「拚經濟」訴求奏效。

馬蕭陣營提出的經濟政策,「愛台十二建設」與民進黨政府的「大投資」精神一致,透過提振政府與民間投資,帶動內需,促進經濟成長,但財源從何而來?馬陣營幕僚也未解釋清楚,只能說前提是經濟成長率必須真能達到規劃中的6%目標值。

馬蕭經濟政策與民進黨政府差別最大之處,在其「全球連結新藍圖」,更精確地說,是馬蕭標榜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馬英九宣示開放兩岸直航、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描繪提升經濟成長的願景,對選民確有吸引力。

  民進黨政府也在總統大選前,透過行政院「一週一利多」積極鬆綁相關政策,輕罰違規西進投資台商、彈性解釋企業登陸 40%上限、開放本國銀行間接參股陸銀,幾乎把過去幾年研議的政策一口氣全部端上桌。

  但馬英九喊出全面展開兩岸經貿協商,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生產事業,適度鬆綁企業登陸投資上限、鬆綁登陸投資產業別限制,但會保護關鍵技術、保護特定產業,可以想見,新政府上任後,行政院陸委會與經濟部的兩岸經貿法規、投資審查機制都要大翻修。

馬蕭陣營主張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推動與各國洽簽FTA、積極推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定,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活動,這些主張與當前政府政策方向一致,未來能否有具體進展,問題還是在於兩岸關係。

在產業政策上,馬英九主張取消製造業產業別獎勵,保留功能性補助(例如人才培訓、研發),這是針對即將在明年底落日的促產條例而來。

  民進黨政府推動的租稅改革方案,原已決定全面取消產業別、功能別租稅獎勵,必要時由政府代為執行人才培訓、研發等功能別項目。既然總統當選人的主張不同,政黨輪替後,新世代產業三法的動向、內容,勢將成為產業界關切焦點,立法時間也非常迫切,才能銜接上促產條例的落日期限。

另外,新政府上任後最迫切、恐怕也最棘手的問題,將是台灣面臨的輸入型通膨困境。

  民進黨政府最近幾個月幾乎已把所有能用的政策工具全部用上,仍難稍解物價飛漲之勢,凍結數月的國內油價更像是悶燒的壓力鍋,解不解凍都為難。馬英九、蕭萬長昨晚在中外記者會上避談此問題,僅表示會在就職後成立相關機制評估物價波動,設法減輕國人負擔。9703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