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中共經濟手段難壓通貨膨脹

Facebook

【新唐人】在食品價格推升下,中國通貨膨脹率節節高升,引起國際的關切。最近廣東一帶物價更是一路飆漲,許多市民叫苦連天。市場預測北京會加強宏觀調控防止經濟過熱。有分析指出,當局的經濟手段難以壓制下一波的通貨膨脹高潮。

據香港媒體7月30號報道,廣東物價全面飆升,食用油漲幅高達33%,豬肉價格依舊在高位波動,當地市民已哀聲連連。

過去幾個月,食品價格的上漲,推動中國通貨膨脹率達到兩年多來的最高點,6月份通脹率超過預期的3.5%,增加至4.4%。

英國《金融時報》近期說,造成通貨膨脹的短期原因是飼料價格上漲與生豬數量下滑,但還有結構性的長期影響。

《當代中國研究》學術季刊主編、經濟學者程曉農表示,中央銀行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大量收購外匯,外匯儲備增加又迫使央行發行基礎貨幣,是引發通貨膨脹的主因。

程曉農:『這個通貨膨脹是早晚一天來的,因為過去幾年中,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幅的增長,為了吸收外匯,中央銀行釋放了十幾萬幣的貨幣,這些貨幣導致了中國市場上,大量的貨幣在流動,那麼很容易就引發通貨膨脹。』

據7月初《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在來自中國29個省份的2538名受訪者中, 77.9%的人認為豬肉價格上漲使自己的利益受損,77.5%的人認為自己在糧油價格上漲中是「受害者」。

中共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說,中國下一步要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程曉農認為,現在僅是通貨膨脹增長的苗頭,接下來鐵路、煤氣、電力、汔油等價格都會應聲上揚,經濟政策改變不了中國面臨的現實情況。

程曉農:『中央政府事實上在面臨這一輪通貨膨脹面前,它所能夠採取的手段已經快用完了,因為它過去幾年中一直在試圖控制通貨膨脹,那麼到現在它實在沒有太多新的手段,因此可以遇見的是,中國今後一、二年內,會出現較高的物價上漲幅度,同時老百姓的生活會變得愈來愈艱難。』

由於美國和歐洲聯盟很大部份從中國進口製造產品,一些觀察人士擔憂中國的通貨膨脹趨勢可能引發全球通貨膨脹,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造成直接威脅的影響不大,不過下一波衝擊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新唐人記者唐宇、周平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