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被同性戀之癖箝制 周恩來懼怕毛澤東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12月31日訊】(新唐人記者公孫覺綜合報導)斷袖之癖典故,出自漢哀帝的同性戀故事。日前,香港學者的新書披露了中共竊國2號人物周恩來的「斷袖之癖」:周恩來是一個同性戀者。認為這解釋了為什麼資格比毛澤東老的周恩來一直懼怕毛澤東。

香港《開放》雜誌前編輯蔡詠梅的新書《周恩來的秘密情感世界》12月30日正式出版後,立即引起包括法廣和《紐約時報》等境外媒體的關注。

作者花了3年時間,通過研究周恩來1918年留學日本時所寫的日記及其它公開資料,得出周恩來是一個同性戀者的推測。

蔡詠梅從周恩來旅日日記中發現的第一個論據是,周恩來討厭異性婚姻,不願意結婚。在當年2月9日的日記上,周恩來寫到:「我想人生在世,戀愛是一種事;夫妻又是一種事。戀愛是由情生出來的。不分男女,不分萬物,凡一方面發出情來,那一方能感應的,這就可以算作戀愛。…至於夫妻,那純粹為組織家庭,傳流人種的關係」。

蔡詠梅發現的第二個論據是:周恩來熱戀低他兩級的南開中學同性同學李福景。周恩來曾在南開中學校刊中寫到,每天一看到這位學弟,就化愁為喜,可以促膝長談竟日,幾乎達到不可一日無君的境地;當周恩來已到日本,得知李福景已投考香港大學,不來日本與他一同留學時,大受打擊,在日記中流露悲凄之情:「每當月夕風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慧弟,尤難受也!」,「月夜凄涼,宛如舊日,回想前情,心焉愴惻矣!」

李福景字新慧,周恩來因此而稱其「慧弟」。蔡詠梅在書中說,周恩來1919年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就讀香港大學一年級的李福景也放棄香港學業,與周恩來一道用法國勤工儉學名義前往英國留學。但周恩來因無法獲取北洋政府官費留學生資格,被迫到法國,「走投無路」下,投身共產革命,享受蘇聯津貼。

第三個論據是,周恩來對妻子鄧穎超的冷淡表現。1925年,時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的鄧穎超,乘船抵達廣州與周恩來成婚,周恩來並沒有去接她,她自己到廣東省總工會才找周恩來。

周恩來是在歐洲通過明信片向鄧穎超求婚的,那時兩人已經有5年沒有見過面了,之前從未有過戀愛關係。蔡詠梅認為,當時已有少將軍銜的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是為了掩飾其同性戀性傾向,二人的結合是一場政治婚姻,事實上,兩人並無感情。

周恩來的同性戀癖好解釋了一大謎團

蔡詠梅在書中寫道,周恩來的性取向可以解釋他一生中的幾個謎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周恩來與毛澤東之間小心翼翼的關係。

《紐約時報》30日的報導中說,很多歷史學者,包括《晚年周恩來》一書的作者高文謙在內,都認為周恩來行事小心謹慎,超過了他應有的程度。

1930年代中期之前,周恩來在中共黨內的級別高於毛澤東。周恩來未能阻止中國大陸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造神」運動,導致了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與其小心謹慎地一直效忠於毛澤東有直接關係。周恩來是中共總理,本來可以制約毛澤東的權力。

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現年94歲,他與周恩來保持聯繫的時間長達21年。李敦白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周恩來真是同性戀者,而且被外界知道,就可能一生盡毀。

蔡詠梅推斷,周恩來正是由於同性戀「缺點」,造成他對毛澤東非常懼怕;周恩來的這一性傾向,自然成了毛澤東有力箝制的工具;而周恩來的性壓抑,也影響了他的其它決定。

周恩來懼怕毛澤東的根源何在?蔡詠梅說:「他的原罪就是他是同性戀者。」

蔡詠梅在接受新唐人採訪時表示,她認為該書的意義在於揭露了周恩來道德低下的真實面目。而周本人對中共的罪惡也負有逃不脫的責任。蔡詠梅說:「周恩來的偽善曾經欺騙了無數中國人,隨著歷史資料的公開,周恩來虛偽、自私、殘忍、狡詐等魔鬼真面目暴露無遺。」

哲學家李慎之曾表示,周恩來真面目被揭底,「中共最後一塊道德招牌」就垮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