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遷總部 中企為國外發展儘力掩中國背景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5月07日訊】隨著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為規避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立足以後,為謀求在歐美發展,紛紛更改公司名稱、遷移公司總部至它國,以掩蓋其來自中國的真實背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發文,提及一些在海外發展比較成功的中企,在海外努力與其中國背景保持距離。

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幣安(Binance)。這家公司最早於2017年在上海成立,專門為證券商創建高頻交易系統。但創立僅幾個月後,中共當局就開始在國內對加密貨幣產業嚴加監管並打壓。

2018年3月,幣安公司宣布在馬爾他成立新辦事處。此後,幣安公司就儘力模糊該公司與中國的關係,不願意被媒體稱為「中國公司」。

報導披露,幣安執行長趙長鵬去年9月曾在其博客上寫道:「我們在西方的反對人士竭力將我們描繪成『中國公司』,他們這麼做不懷好意。」而幣安日前在回應CNN的詢問時也強調,該公司「沒有在中國營運,我們也沒有任何技術、包括伺服器或數據設在中國」。

此外,電商平台Temu和快時尚Shein等中資企業在國際上也是竭力與其中國根源保持距離。這些公司不僅在海外更改了公司名稱,遷移公司總部到其它國家,甚至還聘請外籍人士擔任公司負責人,儘可能地不讓人們意識到該公司來自中國。

其中,Temu對外標榜自己是一家總部設在波士頓的美國公司,母公司PDD總部在愛爾蘭都柏林,但其實該公司的母公司PDD(拼多多)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公司,原先的總部一直在上海。

在美國發展成功的Shein公司網站上,2021年時隻字不提其最初創立於中國,僅說自身是一家「跨國公司」。如今該公司的網站明確註明其公司總部在新加坡,而「關鍵營運中心在美國與其它主要全球市場」,對中國隻字不提。

針對上述現象,報導引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的分析指出,「被當作中國公司可能不利於在全球做生意,恐招致許多風險。」

肯尼迪直言,那些中資公司之所以不願意承認來自中國,是因為承認自身是中國公司,可能會衝擊到該公司在國際上樹立的形象,對全球監管機關如何對待公司產生影響,甚至在取得信用、市場、合作夥伴,乃至土地與原物料等方面都造成影響。

顧問公司「中國市場研究集團」上海主管卡德文(Ben Cavender)也說:「當企業實體被認為與中國有關聯,將惹來一身腥,這幾乎讓美國政府自動將這些公司當作潛在風險」,會推論這些公司可能與中共政府分享數據,或以惡劣的手段行事。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2月《華爾街日報》也曾報導過類似的現象:一些中國初創企業為了能夠在美國發展,採取了將總部遷出中國,或者在新加坡等國設立一個獨立實體的方式,來掩蓋其來自中國的事實。這些企業在更改名稱後,不再提及自己的中國出身,或者為中國和國際市場分別開發產品,並強調其數據或產品管理在海內外是分離的。

這篇報導也分析指出,許多中國企業之所以這麼做,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監管環境趨緊以及動態清零抗疫政策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為了避免在擴張過程中遭遇像短視頻應用TikTok的那種窘境。

該報導表示,有20多家中資企業的創始人、高管或投資者接受採訪,概述了他們如何運用策略,讓成立於中國的公司能夠在美國獲得資源和市場准入,並避開因被貼上中國公司標籤而受到特殊「關注」。

(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李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