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3步走

中医养生,《内经》作了全面论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此时更要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秋季是指阳历8~10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养生3步走:

1、早秋:祛湿健脾

《素问》云:“肺主秋……,肺敛收,急食酸以收之,辛泻之。” 少吃辛散之品以泻肺,秋季容易着凉,有外寒的表现,就另当别论了。

早秋是夏秋之交暑热未退,此时又热又湿,再加上人体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很容易暑湿困脾,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好脾胃,注意健脾祛湿。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在一般情况下,秋天应食酸味之品以补肺。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练。(Pixabay)

2、中秋:防秋乏 秋燥

老话讲“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练,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练,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另外,中秋时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口角炎、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

3、晚秋:防寒护血管

10月8日到11月7日进入晚秋时节,此时已经慢慢接近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很容易受到寒邪的影响,尤其是心脑血管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暖,以防血管遇冷容易发生痉挛、淤堵等。

另外,秋季养生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预防感冒

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遇到疾病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早起早睡

秋三月要求睡眠时间要长,因为“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

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每天晚饭一小时后泡脚,有散寒、通络、活血的作用。(Pixabay)

红花水泡脚

用红花20克、当归20克、桂枝10克,加入适量的水煎汤,每天晚饭一小时后泡脚,有散寒、通络、活血的作用。

秋季进补美食

木耳粥

材料:黑木耳5克、大枣10克、粳米100克、冰糖25克。

做法:
1、将黑木耳(或银耳)放入温水中泡发,去蒂,除去杂质,撕成丝,放入锅内。
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
3、大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水1200毫升。
4、将锅置武火上烧开,移文火上炖熬,黑木耳(或银耳)熟透,粳米成粥后,加入糖汁即成。

功效:滋阴润肺。适用于肺阴虚劳咳嗽,咯血,气喘等症。

莲藕排骨汤

材料:莲藕3节,每节约20釐米左右长,排骨1斤左右,干贝4颗左右,浸软,捽碎,盐适量。

做法:
1、先将莲藕去皮, 切成厚块。 排骨灼烫(5-8分钟), 洗净。
2、将所有材料放入煲内, 高压煲加水到多过材料1倍左右,煮至喷烟,再煲20分钟, 然后熄火, 让它自然放气。
3、如果用普通煲, 就要加3倍水。 先快火煮30分钟, 转中火, 煮至莲藕变软为止(约2-3小时), 如果中途水位低于材料1倍, 就加水。 相反,如果太多水, 就转快火, 令水位降到材料1/2倍左右。
4、最后加盐调味即成。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