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 润肺去燥10种绝佳食物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9月17日讯】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天的饮食多注意滋阴润燥。飮食保养分成两个部分:滋阴润燥和酸收。那秋季吃什么养生好呢?快来看看下面这些食物吧!

1、莲藕

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食藕可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莲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经,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散瘀,熟食则将寒气祛除,有养胃健脾、益血止血补气的作用。

另外,莲花全身都是宝,从头至尾都可用于料理上。莲子也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古人认为它“享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秋天食用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止泻固精等功效。不仅有助缓解失眠等,对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莲子还可以通过补肾增强免疫力,达到润肺的效果。

2、山药

山药性温和,不寒不燥,易吸收,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宜。

山药肉质洁白,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淀粉、钙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据药理研究,山药中的黏多糖,可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的作用。

山药种类很多,表皮光滑的吃起来口感比较脆,适合炒着吃,比如:山药炒木耳。而有些山药表面弯曲,外表皮凹凸不平,麻点比较多,毛须比较旺盛,这种山药口感绵软,比较适合炖汤、熬粥和做甜品。山药粥即容易消化味道又鲜美,可谓是进补食疗粥了。

3、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有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百合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优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碱。由于百合营养丰富,常用来作为作强身健体的滋补食品,增强免疫功能。

据《本草纲目》记载:百合可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

百合与粳米煮粥,对中老年人及病后身体虚弱而有心烦失眠、低热易怒者尤为适宜。另外在百合粥内加入银耳,有较强的滋阴润肺之用;加入绿豆,还可加强清热解毒之效。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Pixabay)

4、栗子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鲜板栗所含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还要多。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肢体不遂者食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栗子较甜,糖尿病患者忌食。而且栗子吃多了会滞腻和引起消化不良,因而婴幼儿、脾胃虚弱、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最好少吃。

5、芝麻

秋季,人体皮肤易干燥,而芝麻有滋润皮肤的特点。中医对芝麻的药用有较高的认识,称它是一味强壮剂,有补血、润肠、生津、通乳、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大便燥结、头晕耳鸣等症状。

但芝麻并不适合任何人食用,对于一些患有发炎病症,比如:牙痛、肠胃炎或腹泻的人应少吃。


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Pixabay)

6、大枣

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

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入秋之时也是各种梨上市的时候,梨鲜嫩多汁,被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的矿泉水”。(Pixabay)

7、梨

入秋之时也是各种梨上市的时候,梨鲜嫩多汁,更含有85%水分,再加上丰富的维生素、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的矿泉水”。在秋天,每天坚持食用一到两个香梨,可缓解秋天干燥,亦能生津润肺。

但因香梨性寒,不可吃多。另外,不同的梨子其性寒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最好选购鸭梨、香梨、贡梨等寒性较低的梨子。

8、花生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

但很多人喜欢吃油炸花生,这样非常容易引起上火,特别是那些肝火旺盛、内热上火的人食用,会火上浇油。

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


羊肉较牛肉的肉质要细嫩,容易消化。(Pixabay)

9、羊肉

羊肉较牛肉的肉质要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胆固醇含量少,是秋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

但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适合所有人。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10、鳕鱼

鳕鱼肉味甘美、营养丰富,肉中蛋白质比三文鱼、鲳鱼、鲥鱼、带鱼都高,而肉中所含脂肪和鲨鱼一样只有0.5%,要比三文鱼低17倍,比带鱼低7倍;鳕鱼的肝脏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DPA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和其他多种维生素。

而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正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尤其对虚弱而有心烦失眠、低热易怒者尤为适宜。

另外,秋季养生除了注意饮食,多喝水、还应注意调整作息时间、收敛神志。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