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监管与自主 疫情下的省思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Theodore Dalrymple撰文/吴约翰编译

周一(9月28日)《纽约时报》头条:“英国处在没大人管的情况下。”引起我的注意。

这种说法很奇怪,甚至可以形容是阴险。虽然没人相信由英国首相强生(Boris Johnson)带领的政府,成功地对抗新冠(中共病毒)疫情,但说一个国家需由成人监管,其实在暗指“英国人都未成年”。

文章随后描述所谓人的不良行为,例如,不重视戴口罩或不遵守社交距离(这个新词,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甚至没人知道)。

的确,在政府取消限制之后,英国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行为举止,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他们依然群聚、纵情饮酒、参加派对。简而言之,他们继续往常生活,过着那种我觉得是,乏味庸俗的糜烂生活,当然也成为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群体之一。

尽管如此,这些年轻人对新冠疫情风险的感知,却还相当准确。在第一波流行高峰时,至少在正常情况下,年轻人死于新冠肺炎的概率,还低于死于交通事故,甚至多半是死于其它疾病。

即便因交通事故致死率较高,也没人建议不让年轻人上路。那么,一个健康的20岁男孩,假使感染了新冠肺炎,也就几乎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虽然感染后的长远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年轻人,文章中的另一个论点是“欠缺顾虑”,人不是孤岛,甚至是年轻人也多少会跟长辈接触。他们的行为举止,会促使病毒传染到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身上。

但在疫情高峰期,90岁以上的49人中,只有1人死于新冠肺炎;在我的年龄层中(属中高龄,现在被归类为易感染群),死亡概率是1/807。

另外,我能够认同,有人说,如果政府不采取严厉措施,死亡率会更高。

但那些措施的花费成本,其实是无法计算的,有可能持续好几世代,因为政府的借贷是必须,金额就好像要参加世界大战所需的额度一般巨大。

所以问题不在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应在于是否可用较低的社会成本,达到类似的效益。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做法可行:一是针对抵抗力较弱的族群,施以规范;二是让这些抵抗力较弱的族群,自主选择规范。(像是我有一位同龄好友,他比我还要谨慎、聪明甚至神经质,就算这样,我还是选择我认为合理的预防措施。)

当然会有许多人无法做决定,还必须由政府来担起责任。

英格兰公卫负责人表示,反对将年长者和抵抗力较弱的族群当作目标,这会造成种族隔离,且是用口号代替想法。

自主性措施来看,人们会选择自己准备承担的风险程度,即使在被迫下,也有选择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差别。但这些高低风险,其实没有标准,因为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快速升高,也没有所谓自然的切分点。但制定风险差别是合理的,而不该只是基于偏见。

公卫负责人也反对任何针对年长者为目标的措施,说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年长者无法避免与比自己年轻的人的接触,且社会孤立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要说到避免年轻人和年长者的接触,或将这类接触大为减少,虽有所不同,但根本不是重点。就像选举中的抉择一样,我们不是在最好和最差的政策间做选择,而是在两个不完善当中,做出抉择。但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都会产生遗憾,人都会凋零死去。

说得再复杂一点,确实有些令人不悦的折衷,必须考量。好比说,我们准备承受多少经济损失,来挽救八十岁病人的生命?这绝对没有正确答案,但理性的人可能不会同意这项妥协。

运气好的话,这些恼人的考量,很快就会自动消失。就像西班牙流感,一开始也造成5,000万人(相当于今天的1.5亿人)死亡,但终究也消声匿迹、没再出现过。时至今日,新冠肺炎也许会像西班牙流感一样。

但是,过去的传染病并不是当前可依赖的指导,更不能保证,未来不会发生任何事。可治愈或预防性的疫苗也许可得,但任何人说他肯定知道未来会怎样的人,要么是欺骗自己,要么是欺骗别人。

回到《纽约时报》的文章。在我看来,它的标题蕴藏着一种“世界观”,暗示人的行为很糟糕,是因为政府没做到像牧羊人一般,适当地引导他们。换句话说,文章幻想着一个乌托邦的完美社会,觉得人不必像诗人艾略特(T. S. Eliot)描述的那样美好,只有在完美的世界(暗喻:被大政府监管的社会)里,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做好。

可是人民的不守秩序,可能是现今,持续对受到监管的一种反动,尤其当政府既愚钝又无能的时候。

正如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说,就算政府表现得全然慈悲,也替我们做好万全准备,我们仍不该因此服从,应该主张自由和自主。

原文On Illness, Regulation, and Freedom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西奥多·达伦波(Theodore Dalrymple)是一位退休医生。他是《纽约城市季刊》(City Journal of New York)的特约编辑,30本书籍的作者,包括《底层生活》(Life at the Bottom),最新著作是《禁运和其它故事》(Embargo and Other Storie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