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 引發批評與擔憂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04日訊】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華,正值對外強硬的習近平剛剛在中共二十大上掃清障礙,全面壟斷權力之後,也是美國剛剛宣布中共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歐盟視中國為系統性、制度性競爭對手之際。

此次訪問不僅關涉中國和德國的關係走向,也涉及中國與歐盟的關係,甚至關涉中國與西方整個以人權和自由為價值觀的民主國家的關係。因此備受關注。有警告,有批評,也有擔憂。

朔爾茨此次出訪前,就受到了多方警告與批評。

此次出訪,朔爾茨帶著商界代表團,據德國《商報》報道,共有12名德國企業代表將陪同朔爾茨出訪,其中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公司、德意志銀行、寶馬、阿迪達斯、拜爾等。

至2021年,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德國最大的單一進口來源地,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今年,儘管受疫情影響,但德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仍在繼續和擴大。今年6月,德國寶馬公司在中國遼寧瀋陽的新工廠開業,主要組裝電動汽車,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工廠也在同月建成。9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在中國廣東湛江新工廠投產,總投資100億歐元,在新疆人權問題備受爭議的同時,德國大眾汽車宣布繼續在新疆投入生產。

朔爾茨政府的安全和情報部門警告稱,德國已經變得過度依賴一個敵對的大國。

早前在被問及朔爾茨訪華計劃時,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瑞東(Thierry Breton)稱,「在與整個歐盟的系統性競爭對手打交道時,再也不可能讓單個成員國各行其是……之前我們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現在歐洲要避免重蹈復轍。」

美國等西方盟國也對德國發出警告,希望德國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拉茨徹(Marcel Fratzscher)表示,華盛頓並不是唯一將德國在中國的大量投資視為問題的國家,布魯塞爾和巴黎也對此感到不滿。

「我們的鄰國指責德國奉行一種非常重商主義的做法,將短期經濟利益放在首位」,他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公平的批評。」

当地时间11月2日,朔爾茨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專欄文章,稱雖然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導致「情況發生了變化」,但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商業和貿易夥伴」,「我們不想與之脫鉤」。

德國之聲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朔爾茨的這次訪問暴露了歐盟在對中國關係問題上的分歧。文章說,德國和歐盟的許多人認為朔爾茨將短期商業利益置於戰略考慮和歐盟團結之上。

德國之聲引用「巴黎蒙田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馬蒂厄·杜沙特爾的話,認為朔爾茨決定繼續此行「顯示出他對德國短期商業利益的狹隘關注,這優先於任何對歐盟統一的考慮。」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使得朔爾茨走鋼絲,在維持經濟關係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中國大陸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春也說,當前的中德關係可以被描述為「政治上冷,經濟上熱」。

除了警告和批評,也有一些盟國擔心,朔爾茨此次訪華可能上了中共「離間」之計,即讓德國與美國保持距離。

《華爾街日報》報導,上海同濟大學研究德國問題的教授伍慧萍告訴中共官媒,德國應該加強歐洲的團結和戰略自主,而不是在安全和能源方面過於依賴美國。

前歐盟駐華大使史偉(Hans Dietmar Schweisgut)警告說,中國(中共)的全球雄心,以及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同一陣營的立場,最終甚至可能蓋過最緊迫的經濟問題。

他說,長期以來,歐洲方面低估了一個事實,即中國想爭取世界霸主地位,以便按照中國自己的設想塑造全球秩序。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說,她擔心「德國近年來在俄羅斯犯下的錯誤可能會重演」。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德國國內情報機構負責人托馬斯·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最近將烏克蘭戰爭的動盪進行了比較,稱「俄羅斯是風暴,中國是氣候變化(長期的威脅)」。

(記者李酈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