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舊部落馬 或解七大謎團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2月21日訊】(新唐人記者鍾離述綜合報導)中共浙江省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斯鑫良,2月16日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公佈調查後,因為曾為習近平舊部,而成為各界熱議焦點。日前,有猜測稱,斯鑫良落馬不但可能涉及夥同浙江首富樓忠福侵吞另一浙江商人吳英案,而且可能與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中共前中辦主任令計劃有所關聯。

2月19日,署名花玉喜的評論文章認為,斯鑫良與樓忠福同為東陽人,兩人同時起步於東陽,斯鑫良落馬可能會解開浙江本色控股集團原法人吳英「非法集資案」7大系列謎團,而且可能牽出令計劃與周永康的密切連帶。

文章回顧,2006年12月,「億萬富姐」吳英資金掮客楊志昂等將吳英綁架,強迫簽署空白文件,吳英上億元珠寶、銀行卡被洗劫一空。綁架者製造假案金額達2億元。金華中院離奇官司轉移吳英資產。2009年底,以吳英非法吸收資金3.8億餘元判其死刑。吳英上訴,2012年1月,浙江高院維持原判。文章認為,吳英案的背後有很多難解之「謎」,并列出了七大謎團:

第一謎團是,吳英所藉資金用於正常經營,吳英最大債權人林衛平認為吳英和他做生意,從不認為吳英騙他。被害人、證人沒有任何債權人認為吳英詐騙。吳英11債權人有本色集團高管,有其夫婦好友,這是向特定人群借貸,這是商界「借雞生蛋」企業行為,並非非法佔有。吳英若想非法佔有,何必買拿不走的房產?民不告,官不究。吳英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人們頗為迷惑的是此案究竟是誰在起訴吳英?既然沒有原告,吳英怎麼就成為被告?

第二謎團是,吳英欠賬3.8億元,吳英父親認為吳英剩餘資產達5億多元。吳英一百多家商鋪,現價應翻多少倍,卻被公安機關違法處置縮水。吳英資產怎麼竟由公安機關違法處置?而不是法院依法處置?

第三謎團是,吳英案一審前,東陽市政府十幾名官員聯名要求判吳英死刑,這些官員又聯名要求高院維持原判。吳英案究竟與這些官員有什麼牽扯?這些官員為什麼竟然對吳英一片喊殺?這背後豈能沒有人操縱?浙江高院判決不公引發民意普遍責疑!吳英案一再出現不合程序現象,吳英案怎麼牽扯多少官員敏感神經?是誰操縱司法「殺人滅口」?

第四謎團是,東陽廣廈集團董事局主席樓忠福涉嫌瓜分吳英財產!本色酒店被樓忠華以超低價拿下轉手;吳英的博大花園被查封後重新開業樓家人參與其中;綁架吳英也跟樓家有關。樓忠華一直收保護費,因吳英不向黑勢力低頭得罪樓氏家族。浙江兩級法院不惜冤殺吳英而媚權;這是公權力配合黑社會操縱下的公開「搶劫」。顯然,樓忠福是浙江東陽的黑社會「劉漢」,是樓忠福蓄意謀殺「億萬富姐」吳英!在這場合謀的「搶劫」中,黑社會、富商、官場、司法何以如此默契緊密配合?樓忠福絕沒有這樣巨大能量?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少官參與制造吳英案?究竟是誰操縱了浙江兩級法院?顯然,這背後站著很強勢的官員?其背後無形黑手究竟是誰?

第五謎團是,吳英案引發數百學者、上百家媒體和億萬公眾關注,輿論曾噴涌著對浙江高院判決質疑,社會精英們、學者、律師、企業家及許多社會名流,以各種方式為吳英求情。浙江企業家幾乎無一例外地為她鳴不平。新華社呼籲為制度改良留條生路。中國律師界泰斗張思之致函最高院一級大法官張軍,呼籲「吳案刀下留人」,吳英贏得輿論廣泛同情。案件背後太多詭異之處?一起普通案件竟演變為一起法治事件?吳英最終引發最高層關注,2012年4月,最高法不核准死刑,吳英被改判死緩。

第六謎團是,參與綁架吳英的楊志昂、吳小英一被取保候審,一未受任何司法制裁。撬動引發吳英案的罪魁禍首怎麼這樣被輕易放過?這一切只能是司法被高官任意操縱的結果。誰將法律玩弄於鼓掌之中?

第七謎團是,2014年12月22日,政協第十二屆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長令計劃落馬。12月27日,廣廈集團創始人樓忠福從澳大利亞回國即被從中紀委帶走。媒體稱這位浙江富豪與令計劃家族來往多年,在數十年商業開拓中與該家族有緊密聯繫。顯然,令計劃有能力操縱司法,更因為令計劃是周永康的人!或許,令計劃對周永康打一個招呼就解決問題了!然而,人們不解的是樓忠福怎麼搭上令計劃這條線?誰是背後牽線人?這成為最後一個未解之謎!

文章分析,1950年出生浙江東陽的斯鑫良,曾任東陽縣副縣長、東陽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等職,後官至浙江省委組織部長省政協副主席。斯鑫良與樓忠福同為東陽人,兩人同時起步於東陽。樓忠福事業隨著斯鑫良一路升遷。樓忠福「出事」不久斯鑫良被調查。顯然,正是斯鑫良成為串聯起樓忠福、令計劃、周永康的關鍵鏈條!正是他們撐腰使浙江黑社會「劉漢」籌謀導演了億萬富姐「吳英案」!

對於作者的推測,雖有網友認為仍欠缺直接證據,但吳英案確實被外界認為存在叢叢疑點。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8月曾刊文評論說,吳英案件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議題集中在吳英是否該判死刑?第二階段的議題落在吳英的資產如何處置,處置是否公開公平符合相關程序?第三階段即目前的階段,受到實名舉報的當地官員是否該迴避這一案件?文章稱,缺少法治的社會,不可能有高效的經濟運轉,在所有的信用中,重塑法治信用,是當務之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