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8日訊】二○一二年最後一個月的十五日,世界上僅存的幾個窮兇極惡獨裁者之一的朝鮮領袖金正日終於死了。看著朝鮮官方電視台的那位臉大如盆的播音員大媽鼻涕眼淚地讀著手上的講稿,再看那些朝鮮民眾哭得死去活來如喪考妣的樣子,我實在忍不住苦笑, 地球上最理解朝鮮人此刻心情的非我們中國人莫屬啊!
和毛死一樣舉行全民大哭比賽
回想一九七六年中國的毛澤東死時,被他愚弄了幾十年的中國民眾不也都是哭得悲痛欲絕、驚天動地的嗎!一九九四年七月,老獨裁金日成死的時候,全朝鮮竟把哭領袖當成一種比賽。當年朝鮮主題科學院的一位博士因為聽到金日成去世的消息後不僅沒哭,反倒利用別人排隊嚎哭的餘暇修理起自己的自行車來了。當然,後來這個博士被同事告密而受到嚴厲處分,好運的是腦袋總算還留在肩膀上。在那個老金一家人的話就是法律,動輒遭到槍斃的國家,保住腦袋和一天能吃上一頓飽飯一樣都極具挑戰性。
曾貴為朝鮮黨中央秘書,後來又被安排為最高人民會議議長和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委員長,幫助金氏父子撰寫演講稿和所謂「金日成主體思想」著作的作者,一九九七年利用去北京之便逃到韓國的黃長燁先生,在他的回憶錄《黃長燁回憶錄》中記載了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金日成死亡的情景。他說,聽到金日成去世的消息時他正在古巴飛機場,幾天後,他回到平壤家中時吃驚地看到自己的太太好像比自己的親爹娘去世還要悲傷,而且他的兒子們都吵吵嚷嚷地認為金日成的死都是醫生的過錯,罵這些醫生都該死。
黃長燁見證金正日登上王位
黃長燁作為在朝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在參加金日成的葬禮後,回家時被全家人一頓批評,原因是他家人在看電視直播時,認為他哭得不夠傷心,眼淚流得不夠多,換句話說「對領袖表示得不夠忠誠」。他覺得很委屈。黃說自己與眾不同,興奮的時候會掉眼淚,但傷心時反倒眼淚很少,因為他覺得由於傷心而哭泣是一種感性的表現, 不理智。
但是他也承認全國人都在整齊劃一地失聲痛哭之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不哭或哭得不夠那就太危險了。他的孩子們都是在那種殘酷環境中長大的,顯然對哭還是不哭, 或者哭到甚麼程度都會很敏感。所以他聽了家人的批評後實在無話可說。連黃氏都心驚膽戰到如此地步,更何況普通百姓呢!這種情況下,有誰膽敢不嚎啕大哭, 哪怕只是做出個樣子而已?
黃長燁跟隨金日成多年,比親兄弟還瞭解彼此的個性。黃認為金日成沒有那種深思熟慮的個性,他很感性,非常容易受感情左右。換句話說,沒有中國和蘇聯的支持,老金沒有可能當上一個國家首領,因為他性格中的弱點太多,因此只適合當獨裁國家的領袖。黃氏眼裡的金正日和他的領袖父親也有不少相似之處。黃描述「與金正日多次見面之後我發現,他的權力慾很強,性格過激,妒忌心極強而且不擇手段。我當時甚至擔心,如果將來由他掌權的話, 朝鮮非亡掉不可。」
推翻封建世襲制朝鮮才有希望
金正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顯露出對權力的強烈慾望。已經十八歲的大小夥子對父親卻像傭人對待主子一樣卑微,小心努力地伺奉著。每天早上老金出門時,金正日都會在一旁扶著父親,儘管金日成當時四十七歲,正是身強力壯的中年漢子,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攙扶。旁邊人看著都覺得滑稽,但是每次兒子攙扶自己時,金日成都表現得很滿意。金正日還每天親自給自己的父親擦皮鞋,儘管那樣的活兒也無需他插手。等到晚上金日成回來,金正日都會召集副官、醫生、看護等陪同人員,聽關於當天的報告,並做出指示。沒多久金正日就把自己的親叔叔金英柱趕下台,並且發配他到遠離首都的兩江道一個山村裡,軟禁起來,奠定了自己繼承所有權力的穩定地位。親哥哥金日成不僅沒為弟弟說一句好話,反而讚揚自己的兒子「金英柱不狠毒,所以與叔叔相比,金正日狠毒是他的優點」。所以在獨裁統治的畜生堆裡混, 必要有六親不認的本領。
金正日死訊傳出後,美國多名共和黨要人認為,隨著金正日的死,朝鮮會翻開新的一頁。角逐明年總統寶座的共和黨人羅恩內指出,金正日死後,美國應該顯示其領導的地位並同盟國一起改變朝鮮,將朝鮮從一條荊棘叢生的路拉到光明大道,這樣才能保證亞太地區安全。他還說朝鮮人民長期生活在民族的噩夢中,金的死亡能阻止他們的噩夢。前美國中國大使洪博培表示,金正日的死結束了朝鮮人民悲劇的篇章,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使他們有可能走上政治改革,社會開放的自由之路。
這些西方政客太不了解東方的封建世襲制度了。金正日死了,還有兒子金正恩,而這個兒子用的手法和當年他父親搞定他爺爺的手法一致。把大哥攆到澳門,讓外面人相信二哥太軟弱,有同性戀傾向,當然不適合掌權。為了愚弄民眾對老金的感情,據說他整容六次,使自己長得簡直像他爺爺的雙胞胎!
一個生活在獨裁統治者家庭,從未經過大風大浪的二十多歲毛孩子懂甚麼?不靠一場向韓國發動戰爭,他能贏得國內眾多階層的擁戴?說金正日死亡是朝鮮人們苦難的結束,那是心地善良人的良好願望。朝鮮需要的是鄧小平式的人物,把老金,小金全家連根拔出,完全推翻他們的統治,與韓國和平統一,那樣的朝鮮才有希望。否則二○一二年的朝鮮會有一場好戲可看!
文章來源:《開放雜誌》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