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川震「雙失」婦抑鬱得想自殺

【新唐人2011年5月12日訊】今天(5月12日)川震3周年,當局高調紀念,但失去子女的婦女,部分抑鬱得想自殺,卻無人問津。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發現,一搬喪子、離婚的「雙失」婦女,至今仍未從哀傷高峰滑下,當地提供的輔導極不足夠,只靠一眾外來社工伸出援手。

喪子終日哭鬧 嚇跑丈夫

陳麗雲3年來的觀察發現,地震中喪子的婦女,若再懷孕感情得以轉移,有了新生兒、新目標情緒已見回穩,心底仍然記掛罹難愛兒;但至今不育的卻難以釋懷,終日以淚洗臉,「丈夫看見妻子終日哭鬧也有很大壓力,有的怕了回家,惹上婚外情,便和妻子離婚」。

陳說,失子失夫的「雙失」婦女,部分抑鬱得想自殺,但考慮到高堂仍在,基於對父母的責任活,卻如行屍走肉。她估計,地震喪子的母親中,六成人得以再懷孕,余下四成不育的,當中10%有婚姻問題。

除了「雙失」婦女,陳麗雲又關注失學失業的「雙失」殘障青年,希望當局可為他們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此外,當局重點打造災區旅游,但旅客不多。男性唯有跑到大城市找工作,剩下婦孺在村落,或會衍生家庭問題。」她認為下一步應重點援助災民就業,社區才有希望。

復康設施不足 籲投放資源

「中國人說『守孝3年』,但其實很多失去摰親的災民,仍未走出傷痛。」陳麗雲留意到,需做多次義肢接駁手術的殘障人士,面對當地社區復康設施不足問題。港府資助部分社福機構在當地提供的復康服務,明年完結,她擔心災民得不到足夠援助,呼籲中國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協助殘障人士,並為災民建立心理輔導系統,長線協助他們走出陰霾。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定時到當地為災民提供心理情緒支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