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7月29日訊】近期,南方、北方暴雨連連,水災成患,包括重慶、南寧、南昌在內的不少大中城市均遭水浸,內澇十分嚴重。然而,同樣遭遇暴雨襲擊的江西贛州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民間傳說認為,贛州是座「浮城」,而且是烏龜形,龜首在城南,龜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專家們則認為,根本原因是緣於一條宋代排水溝。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一個叫劉彝的官員在這裡任知州時,規劃並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根據街道佈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
「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為了防止雨季江水上漲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這樣水患就可以解除。也就是說,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衝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則借江水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
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擔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表示,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
除了福壽溝之外,修建於宋代的堅固城牆也是最好的防洪堤壩;而且劉彝還在城內設計建造了數百口水塘,並使其與福壽溝相連,這樣可以發揮重要的調蓄作用。雖然由於今人填塘建房,水塘所剩無幾,但正是僅剩的水塘在今年暴雨中發揮了蓄水作用。
對於這個迄今仍運作良好的排水系統,人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古人的前瞻性真是令人讚歎」。文物專家則認為,這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贛州的宋代排水溝讓贛州人「笑傲周邊城市」並讓人嘖嘖稱奇的同時,還有一座城市的老百姓亦為一百多年前修建的排水系統而無比驕傲,那就是山東的青島市。不過,它的下水道的設計者卻是德國人。
100 多年前,德國人佔領了青島後,為這個沿海小漁村構築出了最初的城市雛形,同時也設計了當時在中國尚屬新鮮事物的現代排水系統。據悉,當時的排水管道,是為三、四十萬人口的城市規模而設計的。材料顯示,德國人建造的下水道設計十分巧妙,而且施工質量非常嚴格。正因為如此,很多路段的管道才能一直沿用到現在,其中雨、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到今天也還有很多城市沒能做到。
還有一件小事很能說明德國人的嚴謹。幾年前,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下水道在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已不復存在。青島相關人員幾經尋覓後,一家德國企業給他們發來了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應該可以找到存放的備件。根據這個提示,工作人員在下水道裡找到了小倉庫,裡面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並且光亮如新。
讓很多中國人費解的是,為何在暴雨中發揮作用的是宋代的排水溝和德國建造的下水道?而我們近幾十年建造的排水系統卻問題多多?特別在暴雨期間,積水根本無法盡速排出,導致民居被泡,工地被淹,交通中斷,甚至致人淹死。難道今天的中國人真的如此愚笨嗎?
非也。中國人並不缺少智慧,但在城市迅速擴張的前提下,中國的官員們更多地關注了地面上的發展,從而忽視了地下的建設,因為建了多少高樓、高速公路等切實關係到了自己的政績,而地下排水系統建得再好,別人也看不見,而且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這與當年為百姓著想的宋朝官員劉彝實在是有著天壤之別。
資料顯示,中國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僅設施達標標準低,而且規劃不合理。按理說,城市的規劃應具有前瞻性。比如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是先建地下管道後建城,而中國是先建城市再建管道。這就限制了建設排水管道的合理規劃性。而且在非雨季的時候,管理者似乎很少會考慮到保養維修排水管道。
此外,排水系統施工時的質量也無法達到長期使用的標準;而且今人更崇尚用現代科學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有意無意破壞了古人留下的優良排水系統。
或許,正是中國官員對短期效益的追逐、對表面政績的看重,以及對於施工質量的低要求才導致了中國城市排水系統問題多多。換句話說,一個並不真心為老百姓考慮的官員和政府,其所帶來的危害將不僅僅止於暴雨時的城市內澇。
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排水溝、一百多年前的德國下水道,就這樣靜靜地讓我們想了許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