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对待天灾的态度 与中共截然不同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8月12日讯】中国古代帝王奉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天灾的发生,是自己德行不足导致的。遇有天灾,古代君王不但赈济百姓,还反省不足,修身改过,施行德政。

明朝的《大明会典》记录,1585年大旱无雨,连井里都没水了。万历皇帝亲率四千多名文武官员到天坛祈雨,他发布训辞,天时亢旱,固然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时也是贪官污吏克剥小民,冒犯天和的结果。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恶人,推行仁政。《神宗实录》记载,未到一个月,骤雨带着冰雹,连降了两天。

在清朝的《世宗实录》记载: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英明的帝王之一雍正帝多次批示,从来天人感应治理影响快捷。凡是地方旱涝灾害都是人事造成的,或者朝廷政务上有过失,或者总督巡抚大人们渎职,或者太守知县不称职。又或者一个地区之中,人心奸诈虚伪,风俗不够厚道。这些情况足以冒犯天和,而招致灾殃。

地方招灾,官员奏报,雍正皇帝就批示:像你们这样的巡抚,我就知道地方必无丰收之理。天降冰雹,为什么专降在你们几位所属的地界,真是太奇怪了,太可怕了。你们作官十分不妥,要小心。何等督府就有何等年岁。天道随人,快得很,实在令人生畏。在直省督府中,器量狭小、浑浑噩噩,没有像你们二位的。刚到湖南,水患到;调到江西,旱灾来,去了甘肃又下冰雹。如此响应,奇哉、奇哉!

可见天灾与统治者的德行是息息相关的。遇到天灾,必定要祈祷,这是三干年间中国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普遍采用的禳灾方式。

清代将祈祷作为一种制度。《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我朝凡遇水旱,或亲诣祈祷,或遣官将事。皆本诚意以相感格,不事虚文。初立神祇坛,以祷水旱,雩祀既举,礼仪修备。间或遣祷山川,悉准古典。”

《清圣祖实录》中有一段康熙的论述,大意是:“我已经当政56年了,大约有50年都在祈雨。每到秋收,都是丰收。过去旱灾,我就在宫中祈祷,长跪三昼夜,只吃点清淡的菜。连油和酱都不敢用,以表达我斋戒的诚心。第四天徒步到天坛再祈祷。忽然间云雨大作,步行回来,地上的水漫过了鞋。后来各省的人来京讲述,才知道,那一天,全国各省都下了雨。所以我说,精诚所至,天地一定会有所感应。”

《阅世编》载:康熙十七年“大江南北,河南、山东俱早,赤地千里,京师尤甚,每日渴毙多人。”为祈祷上苍,普降甘霖,康熙皇帝于6月18日“步天坛祈雨”。

次年,旱灾更为严重。在山东,“终年不雨,大饥,人相食”(乾隆《青城县志》)。在江西,“南昌等五十九州县旱”(光绪《江西通志》)。这年4月15日,康熙皇帝再次“步天坛祈雨”。

这种祈祷,是“天人感应”观念在清代皇帝身上的延续。不仅如此,清代皇帝还常常将天灾看成“天象示警”,从而找出“召灾之由”。

康熙年间,共发生三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其中1679年的河北大地震因危及京师,清廷十分重视。乾隆《三河县志》详细记载了地震情形:“7月28日已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如小舟遇风浪,人不能起立。城垣房屋存者无多。四面地裂,黑水涌出,月余方止。所屑境内压毙人民甚众。”

这次地震,权震区在三河、平谷一带,严重破坏区包括通县、蓟县、武清、顺义、香河、北京、固安、遵化、密云、滦县、丰润、宝坻、怀柔、涿县、霸县,波及北至内蒙、南达皖北豫东的广大地区。

地处京畿的平谷,“地震极重,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降隔”(民国《平谷县志》)。

这次大地震,对于正忙于平定三藩叛乱的康熙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警策。他赶紧“诏发内币十万赈恤”,接着又告预群臣:“联躬不携,政治末协,致兹地震示警。”康熙帝的态度是真诚的,他找出了官吏的六项“弊端”,认为这就是“召灾之由”,并指令九卿详议,由吏部立法严禁,务期尽除积弊。

这六项“弊政“为:一是民生困苦已极,地方官吏馅媚上官,科派百姓;二是大臣朋比徇私;三是用兵地方,诸王将军大臣多掠小民子女;四是蠲免钱粮分数及给发银米赈济,地方官吏荀且侵渔,以致百姓不沾实惠;五是大小问刑官员枉坐人罪,恐吓索诈;六是包衣下人及诸王贝勒大臣家人侵占小民生理。

康熙皇帝指出:“有一于此,皆是致灾。”

八月,九卿议复:领兵诸王将军借通贱为名,将良民庐舍烧毁,掳掠子女抢夺财物者,领兵将军等革职,诸王贝勒等交宗人府从重治罪。“其掳掠人口,仍给本家”。以福建地区为例,清军在征讨“三藩”的战争中,撤军时“驱掳男妇两万余人”,福建总督姚启圣悉令赎还为民。此外,江西、浙江被赎免的俘奴都有数万人。

有海外爱国人士指出,现如今,中国大陆也是灾祸频频,旱涝、阴霾、地震频发,这难道不是上天对中共的警示吗?相反,中共不但不知收敛对百姓的高压政策,还利用天灾大肆鼓吹宣传其执政合法性,愚弄和欺骗百姓。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凯欣)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