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东方之美】承载中华文化底蕴与情趣的中国书房(组图)

【新唐人2017年05月19日讯】书房是人们用于收藏书册、休闲阅读或书写文稿的地方。从古至今,书房都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园。中国书房则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和生命体验,它以十分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内敛的底蕴和中国文化人典雅别致的审美情趣。

我们先来说一说中国古人对书房的命名。

中国人的书房通常被称为书斋。“斋”字的本义是斋戒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斋”的解释是“洁也”。

古人认为,读书是清心凝神、陶冶性灵的事,应该抱着斋戒般虔诚的态度,所以他们常常以“斋”字来命名自己的书房。例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苦雨斋”。

由于古人的书册大多是用竹简或木简串联起来编制的,书房中常常会放置一种名为“芸”的香草(现代人称为“七里香”)来辟蠹防蠹,所以在中国古代,书房除了“书斋”这个常用名以外,还有“芸窗”、“芸馆”这样的别名。


中国古人的书房以十分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内敛的底蕴和中国文化人典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网络图片)

此外,古人给书房命名还会使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亭、山房”等等字眼,例如: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茅庐”,杨雄的“玄亭”,纪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等等。这些书房名称,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意蕴深远,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房朴素简洁,故命名为“陋室”。刘禹锡专门为自己的书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短文《陋室铭》,藉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些名句至今仍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


明代画家仇英的绘画作品局部。(网络图片)

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七录斋”也十分有名。据《明史》记载,张溥自幼勤奋好学,凡是他读过的书,必然要亲手抄下来。他常常在抄录完后朗读一遍,随即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后来他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书房之所以叫“抱残守缺斋”,是因为他平生“嗜古成痴”,“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他却视若珍宝,甘愿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归宿。也因此,他自号“老残”,还著有闻名后世的《老残游记》。

中国古人对书房的环境和室内陈设也是十分讲究的。富裕的读书人往往喜欢在山林水滨专门修筑自己的书房雅室;即使是只能居住在闹市或乡村房舍的读书人,也会在自己书房中放置植物盆栽,在书房周边种植花草树木,安置奇石假山,营造一种接近自然、远离尘嚣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读书人喜欢在自己书房内放置植物盆栽,并在书房周边种植花草树木,放置奇石假山,营造一种接近自然、远离尘嚣的诗情画意。(江苏书协微信图片)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自己书斋的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明末清初学者张岱的“梅花书屋”则内设卧榻,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其间,栽种了三株大牡丹和一株梅花。书房窗外更有几丛翠竹,修影婆娑。

一般来说,古人书房内最基本的要求是明亮、清静、整洁,往往室内放置的宽大厚实的书案、造型雅致的木椅、小巧精致的茶几和木质镂花的窗棂,大多是红木打造的,其温和敦厚的文化特质与典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

至于古人书房内的精美器物与陈设,我们将在下一篇与各位读者一同鉴赏。

(责任编辑:阿竺)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