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洗发水 中国古人这8种洗发方法 干净又健康

【新唐人2017年05月09日讯】中国汉字中,“沐”即为洗头之意,在东汉年间的《说文解字》中已有明确解释:沐,濯发也。而早在商周时期,定时沐浴已经成为重要的仪式或风俗。公元前约6世纪的《诗经·小雅·采绿》中也曾提及: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头发都打卷了,我要回去洗个头!)。——所以掐指头算下,老祖宗们洗头都洗这么多年了,没道理不折腾出一些类似洗发水的东西吧。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头洗澡。可见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

虽然不知道古人对化学知识了解多少,但是他们至少也找到的去除油脂的清洁剂。古人洗发清洁剂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简单实惠。

草木灰

草木灰就是古人找到的一种碱性清洁剂,它是将稻草和秸秆焚烧后留下的灰末,其中含有碳酸钾的成分,将草木灰溶解于水后,过滤得到的溶液是碱性的。做完水豆腐之后剩余的清澈微黄的液体是另一种碱性溶液,用坛子装起来,攒够了之后加热,也可用来洗头,还能起到止痒的作用。

淘米水

淘米水是十分容易获得的,且不仅限于大米,麸皮、糟糠、豆类之流都是可用之材,亦可发酵、煮沸后再行使用。

先秦的《礼记》里就提到用淘黍米汤洗发。晋人注《左传》里的“遗之潘沐”这一句时,明确指出“潘,米汁,可以沐头”。

皂荚

皂荚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皂角,这是一种豆科植物,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把那长长一串儿的皂荚果剥开,内表面有一层柔柔滑滑的黏液,这种黏液中含有大量皂苷类物质,在皂苷类物质的化学结构中,一端具有亲脂性,另一端具有亲水性,可以将油脂溶解后随流水冲走。皂荚一个更常见的用途就是洗涤衣物,用皂荚洗过的衣服柔顺而不易褪色。


皂荚。(希望之声)

木槿叶

木槿叶是木槿树的叶子,把叶子揉碎,再用温水冲泡,过滤后留下来的汁液也具有皂荚液的功能。和皂荚一样都是古代纯天然无副作用的洗发水。皂荚气味有点刺鼻,木槿叶舒爽清香,相比之下更受人喜欢。


木槿叶洗头方法。(希望之声)

茶籽类

油茶、茶树种实榨油后留下的残渣。

这个古籍中似乎未见太多记载?总之我是没怎么查到,怕是和茶树原生分布的地理限制有关,但民间老人家也多有口碑相传的。

茶籽油的运作机理也类似皂荚皂苷,但更胜在护发养发。如今有些洗发水还以它们为明星成分宣传。但获取起来便不太容易,毕竟是二次加工产物,恐怕古人也是本着物尽其用的心态拿来使用的吧。


茶籽类。(希望之声)

芝麻叶

关于芝麻叶的记载并不多。所能找到的,是来自明朝郭晟的《家塾事亲》: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

脂麻即芝麻,据称部分中医典籍里也有记载可以使头发乌黑润泽之效。我个人怀疑芝麻叶洗头更偏重于保养而非清洁,因为实在不太能想到其中含有什么去油脂灰尘的有效成分。


芝麻叶。(希望之声)

桑白皮

即桑树的干燥根皮。和芝麻叶类似,多见于中医药记载,保养性甚于清洁性。据称对脱发、头屑有一定功效。总之煎成汤水后搭配着用吧~长得略抽象。


桑白皮。(希望之声)

柏叶/桃枝

源自湖南地区的《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桃树倒罢了,柏叶只知道是当时本土的柏科植物,却并不知道具体物种。柏科植物普遍含芳香油,可作杀菌之用;作为洗发材料,想来也多半是源自这方面的功效。

——其他一些类似蛋清、首乌、生姜之类,广为人知,且更像是护发素(养护功能>清洁功能)的,便不赘述了。

最后,其实肥皂之类的东西我们也挺早就有了。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已有关于“澡豆”的记载,即是以豆科植物种子研磨粉末,搭配各色香料制成的原始版肥皂。不过用来洗脸洗身体比较多,卖点在于白里透红香气扑鼻什么的。

及至清朝的红楼梦,洗发用品已经很全面了——

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讨人骂去了。”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闹了。

——转自《希望之声》

(责任编辑:任浩)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