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六:命名山川

夏朝:大禹时代之五

命名山川

在丈量规划大地的同时,大禹还为山川河流命名。史书上记载大禹“主名山川”;“以为名山”,“命山川四海”。《通志》中,郑樵揭示了大禹为山川命名的意义:“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在不断迁化的地貌中以山川定下疆界,山川的命名有如神州大地上恒定的地标。

上古鸿水时代人烟稀少,大禹率领众人治水所到之处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原始的山脉河流默默存在于大地上,没有一个名字,荒山上布满了上古时代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猛禽野兽,河渊中泅泳着危险的鱼龙,河水泛滥横行,山脉绵延,谁也不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


大禹像,出《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18世纪绘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给事物命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禹为山川命名,表示禹王具有洞彻万事万物的神通法力。上古时代,能给山川命名的人必须是如同祭司长、巫师长那样具有通天、未卜先知的能力的人。神话中,万物的名字和其自身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名字被视为万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万物的钥匙,也是驾驭万物的力量。在上古文字初创的时代,文字本身具有神秘的力量,只有通天的巫觋拥有通晓文字的能力,而拥有文字的使用权正是古代与神沟通的、专属于极少数有大德行和相应能力的人如帝王、巫觋等。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后主名山川万物,被尊为山川神主,背后有着深厚的文明意涵。

在大禹率领众部落艰辛而长久的治理下,大水逐渐平定,山川河流也开始有了各自的名字,譬如“徒骇河”就是其中的一条。随着山川的命名,神州大地上的地标逐一建立起来,人们开始有了地界和方向的意识,土地的疆界和形貌逐渐确立下来,先民一批批向四方迁移,在再生的大地上开垦耕种,播下种子。

《山海经》的创造

在漫长的治水十三年中,禹和众人考察了各地的土壤、物产、风俗民情、河川流向等等。大禹治水覆盖的地域十分广大,治水的“副产品”一样叫人惊艳。传说《山海经》就是大禹命令林官伯益在治水时观察各地民情物产而记录的。我们现在能看到《山海经》最早的版本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刊定的,刘歆在校订后记《上山海经表》中说道:“《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也就是尧舜大禹治水的时代。

“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非禹、益行远,山海不造。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大禹和伯益两人共治洪水,没有什么地方是他们没有去过的。他们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创作了《山海经》。要不是大禹带领众人行走到偏远的地方,不会有《山海经》。而《山海经》一旦创造出来,显现出来神州大地物藏的博大。


《山海经》康熙六年印本(公有领域)

此外,晋郭璞《山海经序》也说,《山海经》“跨世七代,历载三千”。《山海经》有图有经,图在先,经在后,是对图的解说。《山海经后序》中说出了《山海经》、《山海图》和九鼎之间的关系,认为《山海经》就是来自于九鼎上雕刻的图像:“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着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

和夏鼎一样,《山海经》图今天已不见,但西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陶渊明也有“流观山海图”诗句。“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 ,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今则经存而图亡。”秦朝的时候九鼎亡佚,只剩下《山海经》的图和经,到了今天,就只剩下《山海经》了。

清毕沅也考证《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而知之者魏道元也。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及此经《南山经》以下三十四篇”。

从现有《山海经》的风格及内容来看,《山海经》是先秦时代口述或书写传下,到西汉才编为一书。《山经》风格古朴,和《海经》体例有所不同,极可能如古人所说成书于大禹之时。禹王一边治水,林官伯益一边收集各地的民间传说、地理知识、人种、物产、历史、人物等琳琅满目,上古神奇的记叙,成就了一本奇书,即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山海经》的秘密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有一段话,透露了当初大禹命伯益写《山海经》背后的秘密。相传大禹带领着益、夔去名山大泽召来各地的神祗,如山神、河神、树神,向他们询问当地神秘的山川地脉、土地所蕴藏的金玉宝藏、山林中各种飞翔爬行的鸟兽昆虫,还有无奇不有的八方风俗、远国异域、四海奇人等等。诸神慷慨告知天地人间不为人知的秘密,益把这些内容一笔一笔记下来,再加以解说,这就是《山海经》。和河图洛书一样,《山海经》是一本来自于神的天书。这一段少为人知的秘辛披露了为什么《山海经》中有许多超越人世间、不为人所知的神话传说和诸多神奇难解的事迹。


《山海经》中〈九州山川图〉(网络图片)

《山海经》又分为《山经》、《海经》。《山经》又称《五臧山经》,共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与《海经》构成了今天的《山海经》。这五经犹如华夏大地的山川地图解说,并记有植物、矿物、飞禽、走兽等丰富的物藏。《五臧山经》中所记述诸山分布在长江以南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南境内,和相传大禹治水所覆盖的地域有相当程度的吻合。《山经》中所记载的各地矿物先于世界其它各地的地理志,具有极高的价值。

《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多达五百多座,并记录了许多祭祀神祗的仪式,为当时神人共在、万物有灵的时代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下面是《五臧山经》的结语:“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大禹曾经说过:“天下名山,我经历过五千三百七十座山,长达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这些山分布在大地的东南西北中各方。所以说《五臧》,是因为其余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山,不足以为记。”

在这段结语中,大禹为《山经》中记载的山川做出了总结。虽然这一段后面所引藏铜藏铁山脉诸句出自于使用鐡器的战国时代之后,但就这段话本身来说,可以视为是大禹总结《山经》,或是向舜帝报告的一个记录。作为大禹治水时勘察各地风俗、自然、物产、地理而诞生的一本地理志,《山经》为大禹治水添了一笔人文上的意义,也印证了作为上古帝王,大禹在治水之外的文化贡献。

禹步

上古时代大禹治水,足迹遍历神州大地,后世竟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大禹的足迹和中国的河川山陵合而为一,重叠在苍茫的神州大地上。此外,由于禹画九州,经由大禹及其臣子一步步丈量的神州大地也被称为禹域。“禹域”成为中国的领土代称。

大禹治水刻画九州,还留给世人独特的“禹步”。从楚帛书到《抱朴子》中,都有关于禹步的记载。大禹召使神灵的行步后来为巫祝所仿效:“俗巫多效禹步”,后世道教并由禹步演化出“北阵法斗”,模仿禹王的行步,犹如踏着北斗七星图,自有章法。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描述了道教仪式中的禹步。这一段轶事从侧面烘托了大禹治水时自有神力,如有神灵相助,同时印证了大禹拥有唯有祭司长才有的通天能力。

半神半人的禹王在大水畔凌风而起,呼风唤雨,脚下踩着洒脱如神、左右移踏的步伐,给后世留下了通天的禹步。#

参考文献:
1. 《尚书正义》
2. 《淮南子》
3. 《山海经》
4. 《抱朴子》
5. 汉‧杨雄《法言》
6. 《通志》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点阅《中国历史正述》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