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中美学生的答案大不同

【新唐人2016年10月04日讯】研究人员和思想家通常认为文化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前者优先考虑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后者则优先考虑家庭、群体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往往被视为处在整个人类文化相反的两端。美国有枪手和牛仔,个人在阶层间的流动性,也就是美国梦,还有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的梭罗。中国有儒家价值观,孝道、孝敬,关系(人脉/网路),还有背上刻着“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那么,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多大的不同呢?

两位心理学家,鲁洛(Luo Lu)和罗宾(Robin Gilmour),对142位台湾学生和97位美国白人学生进行了相同的询问调查。(特别注明:这些学生中没有包括中国大陆学生或非白人美国学生,所以敬请对该结果持适当的“怀疑”态度。)

令人惊讶的是,总的来说,两组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反应大体相同。比如,两组学生对于幸福的描述都是“满足感和竞争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感受/情绪”、“成就感”、“从生病中解脱出来”以及“人际关系”。

然而,在台湾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仍然有几点差异,下面是详细的列表:

1)中国人形容幸福为“和谐与均衡”,而美国人不这样形容。

当中国学生将幸福形容为处于“和谐稳定状态(均衡/平衡)”的时候,这不仅指自我内心,而且包括自己同周围环境的相处;但很少有美国学生在他们的描述中提到“平衡或和谐”。

2)美国人关注外在,中国人注重内在。

美国白人学生对“个人幸福”的描述更关注于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比如:“自主权”、“具体的成就”和“自我积极评价”。

而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列举公认的“幸福”定义时,更关注于对自己的塑造,比如:“自我修炼”、“思想境界的提高”和“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3)美国学生认为幸福是人生“终极目标”,而中国学生不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美国白人学生特有的关于幸福的描述是:他们认为幸福感是“人生终极目标”,而中国学生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这也显示了一方强调自我意识,另一方强调的是集体意识。

其他的测验也验证了这一点,中国学生对个人幸福感的关注度,和对是否获得了个人生活的幸福的关注度都比美国学生更少。

4)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喜欢热烈的情感。

如同前面所讲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和美国学生对该话题的反应大体上相同。然而,在该话题的具体细节上面,却出现了微妙的不同。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当两个组都强调了积极情感对幸福很重要的时候,中国学生对于热烈情感的关注度要远远低于美国白人学生。

5)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同。

另一个微妙差别能够在两个组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上体现出来。虽然双方都强调了人际关系对幸福的重要性,但中国学生强调的是两个个人组成一个整体后,应相互依赖;而美国学生强调的则是两个相互独立个体之间的协商。

6)中国人和美国人都相信幸福取决于自我,但对“自主权”的定义不同。

当两个组都相信我们对幸福有个人责任的时候,他们对自主性有着不同的认知。对于美国人来说,自主权是指个人拥有绝对的激发自己潜能和成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对中国人来说,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必须被美德所规范,人生意义是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生命。中国学生还认为,虽然一个人拥有自主权,但他最终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