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亲魏倭王”印与汉典佛法东传日本

汉朝灭亡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往来依旧持续,中华文明继续照耀着扶桑之国。在此期间,更多的汉文典籍输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大量使用汉字记事;而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在此时东传到了日本。

女王被授“亲魏倭王”

在中国三国鼎立期间,日本列岛(当时主要指九州和本州一带)出现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女王国,名叫“邪马台国”,该国由三十多个小国组成,人口至少有50万,经济十分发达,统治国家的女王是“卑弥呼”。

据晋朝陈寿所着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因为她擅长鬼神之事。卑弥呼终身未嫁,在当上国王后深居宫中,只有千名侍女以及一名送伙食、传达命令和报告情况的男人可以出入,因此从来没有外人可以见到她的面。她的弟弟作为辅臣总揽朝政,“大夫”负责外交事务,还有其他官吏负责贸易、军事、监管等。

公元238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明帝曹睿,曹睿赐予卑弥呼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当时,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不和,于是在239年,卑弥呼再次派遣难升米带贡品出使魏国,希望得到“天朝上国”道义上的支持。由于魏明帝已驾崩,即位的年仅8岁的魏齐帝在大臣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下,一方面回赠了女王极为丰厚的礼物,又封赠其官爵,并派校尉梯儁俊和塞曹椽史张政等人护送使团回国;一方面给狗奴国发去了檄文。女王收到所赐礼物后,非常高兴,“因使上表,答谢诏恩”。但谢恩表没有留下原文。而难升米和梯儁俊则成为正史记载的首批中日使节

243年,女王卑弥呼再派使到魏国进贡,魏帝按照旧例,封使节掖邪狗为中郎将,并假授印绶。245年,女王再派难升米出使魏国,魏王授其黄幢 。黄幢是象征着特殊荣誉的军旗,只有皇帝特赐,带兵将军才能享有。而魏帝将这样的荣誉给予邪马台国的使节,应该是表达对其政治、军事上的支持,尤其在其与狗奴国的战争依然不断的背景下。

247年,卑弥呼派使节载斯乌越到带方郡,诉说狗奴国与邪马台国相攻的情况。带方郡太守张政等带去诏书及黄幢,出面调停。这是中国使者第三次赴日。在张政到时,恰好卑弥呼病逝,狗奴国没有趁机攻打邪马台国,这不能不说是源于魏国的介入。

从公元239年到247年的短短八年中,邪马台国遣使来魏国四次,魏国遣使到邪马台国至少两次。如此频繁的往来,在当时的对外关系中是不多见的。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邪马台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且出现了文字的雏形。如日本根据输入少量的铜镜,制造出了国产的“倭镜”。再如铁刀的流入,也推动了日本铁器的生产。

南朝与“五倭王时代”

公元263年魏国灭了蜀国,265年,西晋代魏,司马家族取代了曹氏家族,彼时,邪马台国女王台与派使臣到访。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统一了中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兴,至420年灭亡。随后是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直到隋朝再次统一。

而在这三百多年中,日本列岛的政权也发生了变化,邪马台国消失,大和国(都城在今奈良地区)兴起,并在公元4世纪统一了日本列岛。现在的日本人常常被说成是“大和民族”,就是由此而来。有意思的是,在日语中,“邪马台”和“大和”的发音是一样的,而这应该不是偶然的,这也是有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大和国的前身的原因之一。

史料记载,大和国统治时的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比邪马台国时代更加完备。但由于中国和日本国内各自的变动,中日两国自266年到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期间,交往似乎很少,中国史料中关于两国往来记载并不多,但很难想像双方会中断交往。或许某些史料毁于战乱。

不过,从公元413年起,一直到公元502年,大和国曾先后十三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请求册封。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朝贡史又开始见于史书中。

《晋书‧安帝纪》记载,义熙九年(413年)倭国来进贡。《梁书‧倭传》说:“晋安帝时,有倭王赞。”也就是说,安帝时,遣使来中国的倭王叫赞。根据日本史学家的考证,“赞”就是《古事记》中的仁德天皇,他在位期间,组织人力修屯仓、建码头,力行节俭,免除百姓三年赋役,还造出了“行驶如风”的大船和“能响遍七个里(每50户为一里)的琴”,其统治时期百姓生活安荣,不以徭役为苦,因此被称为“圣帝之世”。

南朝时,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刘宋朝与日本的交往较为密切。《南史‧倭国传》记载:“宋武帝永初二年的诏书上说:‘倭王赞不远万里进贡,诚心可嘉,应予嘉奖,可赐他官职’。”《南史‧宋本纪》也记载了倭赞遣使朝贡之事,宋朝授予倭赞官职的诏书应该由使臣带回。

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元嘉七年(430年),倭王赞两次派使朝贡。后来,倭王赞去世,他的弟弟珍即王位,继续向中国朝贡。从赞开始,历经五代王,即“五倭王时代”,在刘宋朝存在的五十八年间,共朝贡十次,可见两个关系之密切。

刘宋之后的齐、梁朝、陈朝,虽然也有册封倭王,但并未见倭国派使节来的记载。不过双方完全断绝往来也应该不可能。

通过朝贡和建立友好关系,日本可以从中国招请专业人才,从而获得了所需的先进知识、技术等,而中国王朝则以此使中华文明远播万里,一如既往的展现着天朝上国的威仪和先进的文化。

汉文典籍和佛法传到日本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中国人同样为躲避战乱,逃到了日本。他们有些自称是帝王的后裔。如日本秦氏豪族的氏族弓月君就自称是秦始皇的后裔。这些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开垦农田,修建沟渠,养蚕缫丝⋯⋯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此时,日本上层贵族从以往的认识汉字到可以流利使用汉字,并用汉字记事以及给上国皇帝上表,如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倭王上宋帝表文,全部使用汉字,而且文字流畅,辞藻华丽。当然,表文也很可能是由归化日本的汉人所写,这也说明他们在倭国政府有着相当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典籍也陆续传入日本,如《论语》、《礼记》、《千字文》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思想也开始影响日本社会。当时日本的圣德太子(574年—622年)以《论语》的“为政以德”作为新的政治体制的参照,建立了官僚制取代门阀制。在他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大量引用《论语》、《礼记》、《易经》、《尚书》、《千字文》等经典中的内容,并采用《史记》、《诗经》等写作方法,因此其语言优美,颇具有文学性。此外,天文历法等也传入日本。

不过,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是佛教传入了日本。两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渐兴,梁朝武帝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皇帝,在他的带动下,梁朝上下崇佛盛行。其后,佛教传到了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并经百济传入日本。关于传入的具体时间,日本平安中期撰写的《法王帝说》说在戊午年,即公元538年,由百济向大和国派出使者,携带佛像和佛典。而《日本书纪》认为是在钦明十三年(公元552年),百济送来佛像和佛典。

但不管是哪个时间,佛教传入日本是不争的事实,它对日本的社会生活和民众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圣德太子就笃信佛教,并下诏振兴佛教。这为隋唐时期中日的进一步交往奠定了基础。

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岁月考验的中日关系,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顶峰,温文有礼、文化腾达的大唐让日本人心向往之,因而纷至沓来,这是怎样的气象和场景?@#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