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昌:希特勒以“爱国”之名做了哪些事?

希特勒-德意志民族的头号爱国

不抽烟、不喝烈酒(只喝少许啤酒)、素食主义者、爱孩子、喜欢动物、提倡保护环境,具有几乎无可挑剔的个人私德。然而,此人却是屠杀六百万犹太人、挑起世界大战,直接或间接造成三千万人死亡的人间恶魔。

这个人就是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及三军统帅。

希特勒的罪恶行径给欧洲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对全世界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尽管二战已经结束70年,但有些国家的人民还生活在二战的阴影中。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德国和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是一个以理性见长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按理说,一个前半生穷途潦倒、依靠卖画度日的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德意志民族带进疯狂状态。令人意外的是,他做到了,而且很快上台并全面掌控国家机器,成为举国拥戴的伟大领袖。究竟希特勒使用了什么样的超常规“秘密武器”?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爱国。国家这个词,对德意志民族而言,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和特殊的感情。德意志民族太需要国家了,甚至到了无比渴求的程度。这种对国家的痴迷源于德意志独特的历史:尽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存在800年之久,但终究是个空壳,德意志民族生活在一个有名无实的“帝国”里。尤其是在帝国后期,这片土地上有大大小小300多个公侯邦国和自由市,各邦国之间相互争斗,民众受害尤深。在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国家其实并不存在,德国仅仅是个地理概念。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德意志民族苦盼的国家终于建立,但由于德皇威廉二世“世界梦”的冲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迅速溃败。德国战败之后,不仅领土被蚕食,还需要支付战争赔款,人民受尽屈辱和苦难。遗憾的是魏玛共和国并不争气,不仅不能迅速改善民生,为民众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而且在外交上无所作为,在欧洲成为一个典型的受气包。

常言道,屋漏又遭连日雨,行船偏遇打头风。在风雨飘摇中动荡的魏玛共和国,偏偏遇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严重波及到德国,加剧了德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可想而知,德国民众多么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彪悍的领导人来引领国家走向正轨和光明的未来。

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希特勒出现了。为了达到上台的目的,希特勒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招牌的三面大旗。

第一面大旗:反对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德国不仅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且还要忍受法国的凌辱。法国为保证得到战争赔款和更多的安全感,出兵占领了德国阿尔萨斯-洛林、鲁尔等地区。由于魏玛共和国政治上四分五裂,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对外反击,只能实行消极抵抗。特别是巨额战争赔款的支付,导致德国发生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瓦解,经济陷于崩溃。希特勒准确地把握了德国民众的不满情绪,把灾难的原因归咎于于魏玛共和国的软弱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反对不平等条约,煽动对外国的仇恨,这历来是政治野心家惯用的伎俩,而且屡试不爽。希特勒许诺,纳粹党一旦上台,将立即废除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收复失土,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国即第三帝国(公元962年—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

废约、收复失土、重建国家的辉煌,这是多么光荣的梦想与历史使命。而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必须牺牲个人利益以确保民族的整体利益。希特勒在演说中公开宣称:“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做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希特勒富有激情的演说,把德意志的民族情绪猛烈地煽动起来。在普通民众看来,魏玛共和国的政客整天在忙于勾心斗角,而希特勒敢于说出民众的心里话,这份勇气无法不受到尊敬。从此,希特勒成了保卫国家、守护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形象代言人。

第二面大旗:反犹主义。在煽动德国民众对外国仇恨的同时,希特勒也把矛头指向了犹太人。由于德国一直存在反犹主义土壤,所以煽动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轻而易举。那么,反犹的依据何在呢?首先,在纳粹看来,与“高贵”的雅利安民族相比,犹太人是劣等人种,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种族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犹太人渗透到社会当中,对剥削和压迫雅利安人种负有责任。这些“低贱”的犹太人抢走了高贵人种的工作,通过“不道德”手段获取了本应属于雅利安人的财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提出,将德国社会转变为基于种族社会的计划。这一纳粹主义理念将反犹太主义、种族优生和优生学元素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泛日耳曼主义和领土扩张再次结合,意图在于为德意志民族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其次,纳粹认为,犹太人具有某种阴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并不是一条心。有力的证据是,德国战败是犹太人的背叛造成的。因此,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险的人种,必须予以灭绝。

希特勒以反犹的名义,把自己打扮为雅利安民族的保护人。这个逻辑链条是:反犹等于保卫雅利安;保卫雅利安就是热爱这个民族;热爱这个民族就是热爱国家。希特勒一步步地把民众从狂热的民族主义引向爱国主义,通过爱国主义来遥控这个民族。希特勒非常清楚,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打通,相互借用的。

第三面大旗:国家社会主义。抛开学理论述,简而言之,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是强者思维,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反对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过分干预。社会主义是弱者的逻辑,他们认为个人发展受到阻碍是源于社会不公,和自己无关,都是别人惹的祸。如何化解此种社会不公呢?文明点的做法是多收有钱人的税,更野蛮点的做法是打土豪分田地。而问题是,谁来为个人主张此种权利呢?个人显然不能,只有“救世主”。在世俗社会,这个“救世主”就是国家,于是国家干预思想应运而生。国家干预程度的大小是几种学术流派的分野,国家社会主义是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全面干预,国家既是保姆,也是管家,是保护者,更是利益的拥有者。

纳粹党的全称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这个词汇上再加上国家两个字,极权主义色彩已经算是登峰造极。该党的二十五条政纲明确反对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赞成国家的高度干预,其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主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念。

希特勒的爱国主义逻辑很清晰:国家全面掌控经济,为个人提供充分的就业、医疗、教育和其他保障。既然国家为个人提供了保障和保护,那么个人就必须忠于党、爱国家。国家由党和政府来行使权力,则爱国家就是爱党和政府。既然爱党和政府,那就必须爱党和政府的领导人,这个党和政府领导人是希特勒。因此,爱国家就是爱希特勒。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德国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百万人失去了工作,多家大银行倒闭。希特勒及纳粹党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大规模宣传,承诺重振经济及降低失业率。许多选民认为纳粹党能够帮助恢复国家的秩序、平息社会的混乱,能够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

凭着这三面大旗,希特勒逐渐走向权力顶峰。1928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的席次仅有12席,至1930年9月获得了107席,成为国会的第二大党。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成了德国的执政党。

尝到好处的希特勒上台后,继续高举爱国主义这面旗帜,连续打出了三张牌。精彩的爱国主义大戏又要继续上演了。

第一张牌:恢复经济,创造就业。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尚未完全从战后困境中走出来。特别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6600万人口中,失业人数更高达600万,几乎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创造就业必须依赖于经济的恢复。早在1930年纳粹就提出了《迅速提高就业-战胜危机纲领》,该纲领要求“修筑公路,以减少失业”“由国家资助,使中小企业继续生存”。纳粹执政后,“铁公基”项目迅速启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就是在纳粹时期修建的。大型工程的建设,提振了德国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从而带动了其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很快,德国经济高速增长,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也创下了历史新低。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如此亮丽的政绩,使民众不得不相信,只有纳粹党才有能力“创造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带领国家走向美好的未来。既然纳粹党具有这样超强的领导能力,还有何理由不热烈拥护?热爱纳粹党,就更应该热爱党首希特勒。经济的成功,让纳粹党和希特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威信和威望,民众爱党爱国的理由更充分了。

第二张牌:通过举办奥运弘扬爱国主义旋律。为了办好奥运会,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

在本届奥运会上,德国获得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成为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而对大救星,民众能够做的当然就只剩下狂热的拥戴、绝对的服从和无条件的支持了。

第三张牌:通过对外扩张,把爱国主义推向顶峰。为了对外扩张,需要秘密重整军备。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在看清国际联盟没有决心制止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行为的底牌后,希特勒更是肆无忌惮地大搞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

重振军备完成后,希特勒开始了收复失地和对外侵略的步伐。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上台后,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兰,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俗话说,大盗从小偷开始,小偷一开始也是胆战心惊的。打完第三张爱国主义的牌,希特勒发现,没有人敢于真正惩罚他,甚至连个像样的制止也没有。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停不住了,随后肆无忌惮地吞并捷克,突袭波兰,最终引爆了灾难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后果尽人皆知,德国被希特勒毁掉了。据估计,从1935年至1945年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以下简称德军)士兵,总共约有1300万人,约阵亡160万人。截止至1945年2月19日,德国的总死亡人数在550—690万人左右,另外在1942年边界范围内的有43.7万平民死于英美联军的轰炸机机群的轰炸,还有220万以上的平民在苏联红军于1944年1月—1945年2月的攻入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前德意志东部领土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地过程中被苏联红军杀害,并驱逐了该地的1200万德意志人。

希特勒死了,没有人可以考证他是不是真心爱国。但人们都知道,爱国是希特勒口头禅。遗憾的是,爱国成了真正的祸国,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害国贼。甚至在纳粹失败前夕,希特勒就下令毁掉德国所有的工厂和生产设施,搞焦土政策。希特勒的理由是,日耳曼这个失败的民族不配拥有任何物品。再说,战败后日耳曼民族就完蛋了,德国人将成为战胜国的奴隶,他不忍心自己热爱的民族遭受亡国灭种的痛苦。幸亏德军指挥官没有执行命令,德国人赖以生存的设施没有被完全摧毁,否则战后德国的日子更为难过。

尽管希特勒把爱国推向极致,导致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灾难,但并不能由此否定爱国。爱国没有错,它是一种朴素的个人情怀,是值得肯定的“正能量”。但如果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那就需要人们倍加警惕。如果爱国主义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个国家离纳粹德国就不远了。

希特勒也许不是爱国贼的祖宗,但绝对是德意志民族的头号爱国贼。这个以爱国起家、用爱国篡权、拿爱国来奴役人民的罪魁祸首,最终把德意志民族带进了灾难深重的深渊。往事不忘,后事之师。希特勒这个反面教材给后人的教训是:不要假爱国的名义行祸国之实。

(原载于《凤凰评论》,部分资料数据来自维基百科和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