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湾反黑箱服贸

【新唐人2014年03月23日讯】新闻周刊(415)不满台湾政府黑箱处理两岸服贸协议,台湾学生强烈要求政府应该与对岸重启谈判。究竟台湾在两岸服贸协议通过之后,会给台湾人带来什么,为什么遭到反对,学生抗议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的新闻,一起深入来了解。

不满台湾政府黑箱处理两岸服贸协议,抗议学生现在是强烈要求政府应该与对岸重启谈判。究竟台湾在两岸服贸协议通过之后,是带来经济的复苏,还是更多的风险?而完全没有安全把关的产业开放,又会给台湾的产业、甚至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医劳盟副秘书长林秉鸿:“我在门诊看到大陆的用药,有一个叫做优康的香港脚浸泡剂,那个阿婆泡到脚烂掉。”

这是去年十月初,在服贸公听会上,医疗业者所表达的忧心。两岸服贸协议,开放的,还包括中资来台投资医院。

专家认为,服贸协议此刻已经不是自由竞争的问题,而是安全把关的问题,而在两岸服贸协议下,受到冲击的,不只医疗产业,从电信、广告服务、美容美发、观光产业、甚至殡葬业等,都无一幸免。

台湾学者指出,服贸协议根本就是掉入中共的陷阱,从吸纳人才,到国家安全,中共才是这场游戏的大赢家。

台大经济系主任郑秀玲:“我们开放64项,他们开放80项,所以我们就占到便宜,我们全国老百姓智慧有这么差吗?这个电信,第二类电信,开放入口网站,开放印刷业,一两项就影响到我们国家安全了。”

台湾,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居世界第一,学者强调,即使是一国两制的香港,当初与中共签CEPA时,都还是采逐步开放。但此刻的香港已经感受到严重的民主伤害,台湾两岸习题,民间各界都在担忧,从经济到政治国安,恐怕将步香港后尘。

18号晚,“反黑箱服贸”的抗议团体占据立法院议场,立院派大批警力进驻,经过5波的攻坚仍无功而返。

19号晚,立法院周边警力戒备严,出入仍须验证,议场出入口也有警力常驻,部分民众欲进入议场遭警阻挡,引发零星冲突,午夜时,议场内传出警方将清场风声,场内原本或坐或躺的民众顿时神经绷紧。后来有立委助阵,民众行动渐不受限,与警互动平和。部分抗议民众也组成清洁小组,打扫议场厕所、收集垃圾,并在警方休息室门外贴上“警察是无辜的”等标语,释出善意。

曾是1989年大陆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学运领袖王丹,20号清晨到国会议场内探望学生,为参与318学运的学生加油打气,遇到当年同为八九学运的老战友吾尔开希。

王丹事后在脸书po文说:“当年,我们曾经就这样并肩站在天安门广场﹔今天,一起来看望学生。看着满场疲惫的学生,我也觉得,台湾有这些年轻人,真好。”

吾尔开希则勉励在场学生,“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站出来是光荣的!”

中国民运人士吾尔开希:“对于曾经是个学运的人士来讲,这当然是百分之一百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这是一场民主运动,学生是公民,学生是进步力量,学生站出来承担,表达对社会的关注,而且承担自己的公民责任,这是国家希望和进步的体现。”

六四学运领袖、台湾野百合学运世代,倾囊相授传承经验,希望学生这条捍卫民主的路,堂堂正正的走完最后一哩路。

当晚,台湾气温骤降并下起雨,晚上室外气温更降到11度,听说警方在凌晨或清晨可能进行攻坚,引发更多学生与民众到场漏夜声援。截至凌晨近2点,议场外声援人数已增加到3万,各地支持学生的物资不断涌入,有暖暖包、保暖毯、雨衣……等,就怕现场学生冻着。

台北艺术大学讲师陈家逵:“我已经来两天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很自律,而且很自主的,只要有人发言稍微偏离主题,甚至不理性,就会被群体力量制止,所以我觉得台湾有这些学生,我觉得很幸运。”

20号反黑箱服贸学生对马英九总统、国会议长长王金平下最后通牒,提出“退回服贸协议”等三项诉求。

要求立法院长王金平立即采取必要程序,确定3月17日国会联席会张庆忠的宣示无效﹔要求在今天中午前,与马英九进行公开对话及协商,并退回服贸协议﹔要求马英九承诺本会期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条例完成立法前,不得与中国协商或签订任何协定或协议。

扯着嘶哑的嗓子,下最后通牒,反服贸学生占领立院议场第三天,重申退回服贸协议、通过监督两岸条例、以及马英九出面与学生沟通对话三项诉求,要马英九必须在礼拜五中午之前,有所回应。

总指挥陈为廷并带领议场内约3百名学生高呼:“马英九出面协商、王金平出面解决!”口号﹔他说,要求退回服贸是要马政府向中共政府表示,“现在不要签!”

东吴大学教授林启骅:“要正义、要公平、要民主!”

东吴大学教授林启骅:“台湾的民主经过这么多人的牺牲,有人付出青春,有人不惜坐牢,甚至不惜去坐牢,那个人是谁你们认识吗?(郑南榕)郑南榕,对,很好。”

这几天马英九对学生的抗议行动,始终以“尊重国会自治”冷处理的方式,把问题丢给了王金平。

不过,王金平对此则回应,是否动用警察权恢复国会运作的问题,强调外界对警察权有所误会,国会自主是针对立委,现在在议场内的不是立委,这不是警察权问题而已,包含社会治安问题。他强调,不会强制驱离,学生安全最重要。

针对学生的最后通牒,20号下午,马英九首度在总统府邀集吴敦义、江宜桦讨论。会后总统府发言人李佳霏转述,马英九虽肯定学生对公共议题的热情与投注,也认同学生出发点,但强调“坚持法治是政府绝不能动摇的基本立场”。

马英九21号上午11点15分将召集副总统吴敦义、国会议长王金平、行政院长江宜桦等召开院际会议,寻求恢复国会正常运作的解决方案。

王金平回应,身为国会议长有义务尽快促使国会恢复正常运作,目前正透过各种途径沟通协调、积极检讨,希望寻求解决方案,回应学生及社会多元意见。

对马英九将召开这种形式的院际会议,另一位学生总指挥林飞帆表示,马政府“毁宪乱政”,学生才攻占国会,但马王还是没有正面回应学生诉求,“我们完全不能接受以密室协商的方式回应学生诉求”。

林飞帆说,学生发出最后通牒后,马英九、王金平仍互踢皮球,不愿与学生对话,“我们绝不接受政府的傲慢!”他此前强调, 若马王仍避而不见,学生将有进一步行动,且绝不退出国会议场,“这是一场长期抗战。”

台湾“反黑箱服贸”的抗议活动,也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除了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三大通讯社外,美国CNN、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BBC、日本NHK等多家媒体,以及德国、法国、俄罗斯等重要媒体都加以报导,并说明台湾这场318学运、反黑箱服贸的抗争原由、服贸协议的签订、内容和争议。

香港网友也力挺台湾学生的抗议行动,称赞“台湾学生做得好”,并以香港签订的CEPA为前车之鉴,提醒“台湾人别受骗”。

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要求逐条审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引起全球媒体关注,大陆媒体则封锁消息,很多大陆民众翻墙得知消息后,几乎一面倒的支持台湾学生,并感到台湾的民主的宝贵,既震撼又羡慕。大陆网友在按赞力挺之余,纷纷感叹,同样是中华民族,差距太大了。有人说,“只是在(天安门)广场露个营就被坦克了,真要去占领什么还不得用原子弹轰死?”也有人调侃,“台湾民众真牛!要不要我们熊猫国城管去帮忙?”

曾获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新闻勇气奖”的北京资深媒体人高瑜,在64期间坐过牢,深感民主的可贵。她表示,台湾一些权贵为了私利与中共靠拢,中共渗透台湾越发严重,民众担心,不但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受损,台湾得之不易的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也渐渐被吞噬。

资深媒体人高瑜:“的确是很鼓舞人心的,中国各方面都在关注这件事,因为他们学生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虽然是一个经济上的协议,和大陆的经济,但是我认为更多是指向政治制度的专制,他们因为不愿意成为第二个香港嘛!中国的统一大计划,从邓小平时代就有﹔后来江泽民说,十年里面要统一。结果是火箭对着台湾越来越多,到现在学生起来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中共现在实行的专制制度、个人集权的一种反感,他们的一种警惕,问题虽然发生在台湾,根子还是在大陆。”

欧洲议会“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得主、中国知名人权活动家胡佳认为,台湾民主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知名人权活动家胡佳:看到台湾那些朝气的学生,看到政府保持这种理性的状态,中国共产党还想说,到时候一声令下,把正规军、开花弹、机枪、坦克、装甲车全都倾泻到学生和市民的身上?包括所有的警察、武警,还有军队的人,他们也应该看到,台湾展示的这样一种政治的文明。而且现在台湾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台湾是华人中第一个既拥有民主自由、又拥有法治的地方,中国大陆是既没民主也没法治,更没有自由。所以我觉得台湾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真的希望我们自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能够觉醒,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不要匍匐在那里,再受中共的奴役。

3月21号11点15分,马英九召开院际会议,召集副总统吴敦义、立法院长王金平及行政院长江宜桦会商,寻求恢复国会正常运作。马英九与王金平20号晚都发表声明,但议场内抗议学生得知后却是一片嘘声,学生领袖代表林飞帆说,如果有诚意,马英九应该当面与学生见面,要求退回服贸的诉求不会改变。

香港立法会前议员 陈淑庄:“我不想明天的台湾跟今天的香港一样,其实当然自己做香港人也有责任,因为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也过分依赖大陆的游客,跟经济的方便,还有其他的资源,但是到这几年我们也有反省,我相信可能台湾的朋友,比我们更早的发现这一点。”

抗议现场还不时出现温馨画面,各地送来的爱心物资源源不断;医师救护队24小时待命﹔律师团随时提供法律援助﹔大学教授在场外轮流给学生上民主实践课﹔政治领袖、学者、作家、导演、歌手、演员、64民运人士等公众人物也纷纷现身加油打气;甚至警察换班时,民众主动让道鼓掌欢送,气氛和平理性。有警察表示,“你们今天来到立法院争取民主,而我们站在立法院前捍卫法治。我们不是敌人,而是站在对面的战友。”

律师顾立雄:“如果万一真的发生任何的状况,那么有被抓到警察局,那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找律师。”

医生、律师同台挺学生,占领效应扩大,政府怎么解决,让事情落幕,各界屏息以待。

新唐人新闻周刊专题组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