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畲族的习俗

【新唐人2013年10月18日讯】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蓝、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盘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时男女结椎形发鬃,赤足走路。耕种前先把树木山草烧毁,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松土耕作,过着贫困的刀耕火种生活。

信仰猎神

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响也普遍信奉猎神。据人类学学者做的民俗宗教调查,“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畲族独有的凤凰装

传说,畲族的始祖因打仗有功,皇帝就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了他。成婚后,皇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儿后,也把她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有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给她做嫁衣。

凤凰装,是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凤冠。

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畲族的节日 祭拜祖先“七帝公”

畲民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九,都要隆重举办祭拜祖先“七帝公”活动。每逢农历四月初九这天,散居在外或外出工作的畲族人都会尽力赶回漳溪参加祭祖活动,像过年那么热闹。

以前老人传说,农历四月初九这天,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马在前,由五路兵马开路,打着番旗,敲锣打鼓放枪放炮挨家挨户巡游,路过每家每户门口时,户主都要准备好大米、铜钱等贡品,即所谓的“蓝大将军出巡”,亦称“畲族招兵节”。

畲族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从内容上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除编织工艺外,畲族刺绣艺术也值得一提。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图案花纹。花纹有写实的自然纹,如梅花、牡丹、莲花、桃花、菊花、竹花、兰花、喜鹊、凤凰等,有变形的几何纹,如锁同、万字、云头、云勾、浮龙、山头、柳条等。生活用品上装饰刺绣图案的有枕套、帐帘、童帽、鞋面、肚兜、五谷包、烟捻子袋等。绣品色彩对比鲜明,因而亮丽喜人。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