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怡郊:“钱荒”决不能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新唐人2013年7月27日讯】 中国大陆闹“钱荒”,其实在端午节前的六月初已经显现。

可是央行偏偏说没有“钱荒”。六月二十四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六月十七日的一份通知,称: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央行这个坚不放水的态度,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个绝对负面的消息。有人已经在谈“市场闹钱荒,哪个银行先死”,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连日银行地产股暴跌,短期内A股市场难有振作。

克强经济学欲倒逼经济转型

究竟有没有“钱荒”?目前流动性是否充足呢?

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看,中国去年年末为百分之一百八十八,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以及其它新兴市场国家,而且还在增长之中,M2今年超越百万亿元。

从上述数据看,“钱荒”应该是不存在的,市面流动性应该是充足的。

从近期的经济数据看,目前经济增长依然疲弱。而外贸连续数月异常出口数据则暴露出其中相当规模的套利交易,外汇占款增速放缓,PMI一直在警戒线徘徊。

正常运行的整体经济似乎不需要更多的流动性投入。所以,央行说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似有道理。中国央行要求商业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其意思大概是,目前的充足的流动性只是可能用错了地方。如果各商业银行真能盘活存量,那么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调整转型,就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引导作用了。

央行这样的态度,也是避免走老路:每逢经济下行、银行银根紧缩,央行就赶忙放水。近三十年来一次次的依靠扩大信贷、扩大流动性投入的老办法,已经积累下了太多的问题。目前央行放水,流动性的增量多半会进入楼市股市,徒然增加中国经济的泡沫。

看得出,这是李克强的宏观调控思路。所以大陆媒体和经济理论界的捧场之人就赶忙说,这是“克强经济学”。而商业银行及股市却在私下抱怨央行及宏观管理层“不作为”。

央行不放水能坚持多久

克强经济学并不难懂,也好像是对付甚至改变已经陷入困境的中国经济的唯一正确办法,但实际上远未那么简单。

首先,“钱荒”是确实存在的。

目前流动性数字的确很大,其中不少似乎没有用于实体经济,理论上讲,只要央行不再投放流动性,收紧的货币政策就可以倒逼商业银行,倒逼整个市场,将目前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本作最佳的配置。

但是目前庞大的流动性中并没有一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存量”,而现有的庞大的流动性确实已经存在于实体经济之间,与实体经济运行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存量并非市场中无用静止的“存量”,而是各类交易中的有效流动的“存量”。

譬如,存量货币不少已经用于地方债、用于产能过剩的但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和企业了;而这些存量货币有不少是通过高年化率收益的各种理财产品吸收来的,等等。

所以央行不投入新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尤其是那些小型商业银行就缺钱,而且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存量用途结构下,央行不放水引发的结果就不会仅仅发生“钱荒”那么简单了:

商业银行“钱荒”是第一个结果,或者说是央行不再投放流动性所引起的第一阶段的反应,银行间资金的极度紧张,市场短期利率大幅度飙升,股市大跌。

随之而来第二阶段的反应是,影子银行体系面临冲击,表现为票据和理财产品利率的飙升,甚至会有一部分到期理财产品不能兑现当初许诺下的相对高额的收益,引发某种程度的社会震荡。

第三个阶段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信用收缩使得疲弱的经济加速下降。理想的结果是,在流动性、信贷抽紧、利率抬高的倒逼下,一些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的企业将难以支撑,大量资金从这些行业和企业中退出来。市面重新盘活,整体经济质量有所提高,新的经济活跃开始。但这个阶段中,也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难以生存,整体经济进一步下滑,失业人数继续上升,市场心理惶恐。

在这三个阶段中,央行及其背后的李克强能否一直挺住不向压力低头、妥协呢?

李克强最后只有妥协一途

从“钱荒”的阶段性发展来看,应该说第一阶段是最容易坚持下来的,因为第一阶段对市场的影响多半是心理的而非实质性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这个阶段不会垮下来,而长期处于熊市的中国股市更不在乎这么一次暴跌。

谁知,六月二十四日央行公布不放水的通知。二十五日,央行就坚持不住了,宣称“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表面看来央行坚持不住只好放水的原因有二,一是在非市场原则下的一些实力较小的商业银行顶不住市场流动性的紧缩,无法依照市场法则调动到足够的头寸;二是股市的暴跌反映了严重的市场心理恐慌,统治者已经十分害怕由此而酿出社会动荡。

现在不知道这次中国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具体数字,虽然估计不会太大,但是央行及背后的李克强决心不会很坚定,随时可能妥协的心理承受力已露端倪。

第二阶段现在已经开始,根据央行第一阶段已经坚持不住的情况看,第二阶段也不会坚持住。看来央行和李克强都不会让理财产品不能兑现的危机爆发。

不过,央行及李克强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段中,估计其妥协有限,其放出的流动性也有限,大约还是会坚持流动性紧缩的基本态度。

在第三阶段坚持流动性紧缩是最难的。因为本来寄希望能够腾出大量流动性的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的企业和那些地方债,他们原来得到的那些流动性就不是按市场规律正常流动来的,它们之所以能够产生并生存下去,几乎都是因为有着政府背景,与特权利益集团有着紧密的关系。今天依靠流动性紧缩,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就能从中挤出“存量”流动性来?可能性是很小的。

这些应该淘汰的企业和项目既然能够不依市场规律得到大量资金,他们当然也能够不按市场规律吐出资金。所以,归根结柢这是政治问题。

届时,在流动性紧缩、“钱荒”的作用下,股市继续萎靡不振,市场违约急增,经济严重不景气,而就业率急剧下跌──现时这些迹象已经初现。对此,央行及李克强要坚持流动性紧缩,只有进行政治改革,只有打击政治特权集团。

李克强及习近平敢吗?办得到吗?胡温十年不敢碰也碰不动特权利益集团,习李就敢动中共统治的核心利益?有鉴于此,李克强的紧缩流动性恐怕也只有妥协一途,重新放宽流动性,解除“钱荒”。

本来,中国的经济构成、中国经济的基本成分以及中国经济的运行发展,就不是市场经济的,用纯经济的方法去治愈其毛病,无疑是缘木求鱼。

文章来源:《动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