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世界读书日

【新唐人2012年4月23日讯】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或“世界阅读日”。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其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历史由来

世界读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而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最初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的报导,“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而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读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读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

于是,1995年10月25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幌一郎曾公开撰文,称图书和版权作为人之创造精神的重要推动力,“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特殊日子

选择4月23日作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这一天是世界文学巨匠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辞世纪念日。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的。

衍生活动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书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的“世界书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书都”的称号。

历年当选“世界图书首都”的城市:

马德里(西班牙,2001年)
亚历山大(埃及,2002年)
新德里(印度,2003年)
安特卫普(比利时,2004年)
蒙特利尔(加拿大,2005年)
都灵(意大利,2006年)
波哥大(哥伦比亚,2007年)
阿姆斯特丹(荷兰,2008年)
贝鲁特(黎巴嫩,2009年)
卢布尔雅那(斯洛维尼亚,2010年)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11年)
埃里温(亚美尼亚,2012年)

设立意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

设立“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意义在于: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