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学家在台交流 有感两岸差异大

【新唐人2011年2月20日讯】社区广角镜(178) 为了促进台湾与德国的文学交流,2009年文建会与德国柏林文学学会,就开始策划举办,台德文学交流合作计划。16号,台湾著名文学家,以及四位德籍资深翻译家,与读者进行一场跨国的文学会谈,透过交流,更了解台湾在地的风情面貌。

政大台文所所长 陈芳明:“台湾的读者对文学,也是看的非常非常认真的,他们对作者的要求很高。所以也把自己的很多期待,投射在这个作者身上,这个作者如果有挫折的话,那读者也跟着挫折。”

正因为如此,台湾文学的魅力,不仅掳获当地读者的心,许多德国资深翻译家,在台湾文建会与德国柏林的合作下,有机会彼此交流。其中,翻译过台湾文学的德国前洪堡大学教授高利希,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台湾。

德国前洪堡大学教授高利希:“一直都在盼望着,能够去台湾访问一下,后来2000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台湾应该说,更接近我们德国的国情。”

长期研究汉学,也曾翻译过中国文学的高利希观察到,台湾与中国读者不同之处,是在于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德国前洪堡大学教授高利希:“台湾读者更加敞开,就是他们对世界文化,包括文学在内,谈吐就更加开放。大陆只不过是八十年代以来,才有这个机会,因为他们之前就闹文化大革命,没有什么外国书籍出版。”

喜欢旅行,擅长描绘自然生态,融入自己文学创作的刘克襄,这一次被甄选为台湾代表,进驻德国。不会德语的他,在这30天的日子,画出了300张对德国的情感,也希望台湾文学背后的内涵,能够被重视。

台湾知名作家刘克襄:“就是现在是一个跨国界,如果自然环境是一个保护议题的话,自然环境是一个保护议题的话,我很希望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个岛,一个作家到岛上,他所展现的声音。这也是我到德国,我在朗诵诗的时候,我选择的题材,都是朗诵我的土地,我的祖国台湾。”

四位德籍的汉学翻译家,将跑遍台湾北东南部,透过与在地读者的交流,更熟悉台湾在地风情面貌。

新唐人亚太电视郭云开、李晶晶台湾台北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