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中国低碳城的真面目

【新唐人2010年12月3日讯】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快速升温,中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在今年中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不过,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请看报导。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也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共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有超过100个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结合。“低碳”成为新一轮的投资建设热潮。

据了解,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的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不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报导说,在中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所谓“低碳城市”的怪现状。

目前,“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低碳发展的路径还出现了多样的方式,如,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大厦”﹔山东德州“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而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进行共建所谓“低碳生态示范市”。

不过这些计划在姜克隽看来,很难“名副其实”。

2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一篇“以低碳城市之名再掀投资热潮”文章,引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金兵的话表示,中国“光伏产业”95%的原材料需要进口,而生产太阳能的重要原料—-多晶硅是高污染性的,且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的环保标准不完全达标。李金兵研究员认为,“光伏产业”这种把碳排放与污染留在国内的现象,是“嵌入式碳排放”。最终,中国人“自己不得不置身于这种碳排放之中。”

作者“几又”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反复折腾。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他说,“实际上“短命”建筑屡见不鲜,社会存量财富增长缓慢,尤其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内需久提难振。”

他质问当局,“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发展,理应创造出的巨大存量财富到底是高效的流向了社会,还是被大量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等消耗浪费?”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中国“光伏”总产能超过23万吨。一些专家对光伏产能的快速扩张表示出过剩的隐忧,但这并没有阻止狂热的投资者和地方政绩的驱动力量。

可持续发展专家侯赛因?安瓦尔此前表示,“据世界银行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的潜在成本,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0%,也就是说,生态损失高于经济增长。”

新唐人记者 宋风 周天 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