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芝麻大学问 多管齐下边境管制黑心食品

两岸食品安全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二日电)食品卫生是“芝麻”大的事,重点是让国外的“芝麻”进口到台湾,要二百种农药残留检验合格,近年中国屡传食品安全事件,促使外销业者自力救济,派自家人到产地验货,也促使公证单位搭起桥梁,将防线延伸到境外,现在的课题是列出优先项目,订出两岸都能接受的检验标准。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三日抵台,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的会谈四日在台北圆山饭店正式登场,将开启两岸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对话,两会将签署建立两岸食品安全卫生机制的协议。

对于管制黑心食品,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宜信举例指出,日本的“津村模式”就是厂商自力进行境外管制,以确保外销产品没有重金属过量、农药超标及微生物污染之虞。由于台湾的中药材大多自中国大陆进口,因此,中药商如顺天堂等GMP中药厂商也仿效“津村模式”,派人在中国大陆药材产地验货,抓紧原料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以免出包。

在厂商的自行把关之外,官方可要求产品进口报关应附检验报告;以进口中药材为例,目前须附农药、重金属、微生物检验合格证明的进口中药材有一百八十一项;又如中国大陆输入台湾的特定水产品,应附上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的检验报告,台湾对应的检验单位则是经济部标准检验局,以上两岸相关单位都可针对食品安全作风险评估,采取先验放行、逐批检验等从松到严的检验把关。

另一种模式是委托第三公正单位前往境外实地访查,例如,卫生署委托全国认证基金会前往中国太湖养殖区,了解中国外销台湾的大闸蟹所附检验报告是否可征公信;至于检验标准则由双方商订,认证基金会是双方的公证人。

目前已有国际性的实验室认证组织,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苏锦霞认为,两岸应开放相互认证的实验室,用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标准对检体进行检验,如果有争议,就让科学数据来说分明。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哪些食品该做哪些检验?检验的标准要订哪些?台北医学大学药学系教授、前卫生署食品卫生处长郑慧文举例,一个便当使用二十多种食材,还不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防腐剂在内,每种食材又有各自的检验标准,“一个芝麻,就要验二百种农药”。

郑慧文说,有些农药在台湾属于禁用或不得被检出,在中国大陆却允许使用或容许检出,就一粒芝麻光在农药这一项,就有这么多的检验学问,两岸双方的意见就有可能兜不拢。

三聚氰胺事件显示台湾食品业对中国大陆食品原料的高度倚赖,在许多事件中,一个面包只需用少许奶粉增添风味,一片饼干只用百分之一的铵粉做为膨松剂,但那少许奶粉或铵粉验出微量三聚氰胺,整个面包和整包饼包都不能卖;食品原料材料品项众多,如果采最高规格的逐批检验,将会遭遇检验塞车,并可能导致厂商无原料可用。

就在二次“江陈会”登场前夕,卫生署召开专家会议,会中专家一致认为,二次“江陈会”敲开双方持续沟通的窗口,食品安全把似看似简单,其实复杂万端,郑慧文认为,卫生署应可就农药、动物用药、食品添加物等主题,列为近程优先项目,订出验证标准,才能防止输出黑心食品和阻绝黑心食品于境外。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