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2月04日訊】

導讀

弟子規》是清代後期影響最廣的道德啟蒙讀物,許多州縣把它定為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李毓秀也因為撰寫《弟子規》,死後被供奉於山西絳州先賢祠。

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間的秀才,他根據宋代朱熹所寫的《童蒙須知》改編成《訓蒙文》,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因為朱熹看到當時的學校教育「教養無法,師生相視,漠然如路人。」道德敗壞,重利忘義,教育只為讓學生應付科舉考試,朱熹認為這是捨本逐末,主張語文教育應以「明人倫為本」,恢復夏商週三代的優良教育傳統,所以編撰了一系列語文教材,其中專為蒙童編寫了《童蒙須知》,教導孩童日常生活的細節。

延續《童蒙須知》內涵的《弟子規》,也是以教導兒童倫理道德及基本禮節為主。第一段的總敘根據《論語·學而》中孔子的一段話作為全書主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文章分為七大段(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內容淺白易懂,押韻順口,對兒童正確行為的規範具體明確,現今仍廣泛流行於各小學。

本教材依內容分成三十三個單元,每單元包含原文、註釋、白話解說及參考故事。原文標示了漢語拼音及注音符號兩種方式,註釋是針對文句中的字詞意義加以解釋,白話解說則完整翻譯每一句的意義。最後,附上相關內容的故事作為學習本單元的參考,讓讀者的學習可以更深入、廣泛,且更生動有趣,希望能在語文學習中養成學童良好品德。

初級教材《弟子規》第一單元

【原文】

弟 子 規 , 聖 人 訓 :首 孝 弟, 次 謹 信;

泛 愛 眾 , 而 親 仁; 有 余 力,則 學 文。

【註釋】

(1)弟子:為人弟和為人子。
(2)規:規範。
(3)聖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聖先賢。
(4)訓:訓示教導。
(5)首:第一重要。
(6)孝弟: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弟,通「悌」,敬重順從兄長。
(7)次:第二重要。
(8)謹信:小心謹慎,誠實守信。
(9)泛愛眾:博愛眾人。泛,通「泛」,廣泛。
(10)而:而且。
(11)親仁: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仁,仁慈寬厚之心,愛人愛物的基本道德。
(12)餘力:剩餘的心力。
(13)則:就。
(14)學文:研究學問。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主張德育重於智育,要先養成良好的品德,還有時間才學習其它各種學問。

【白話解說】

《弟子規》是古聖先賢教導人們的道德規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其次是做人做事要嚴謹且誠信。愛護天下眾人,並且多親近有仁德的君子。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才能學習各種文學方面的學問。

【參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國古代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虞氏,史稱虞舜。

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雙目失明的父親瞽瞍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親是個頑固不講理的人,加上後母個性粗暴凶狠,弟弟蠻橫無理,後母和象因為得到瞽瞍的寵愛,三個人都討厭前妻生下的舜,經常想殺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倉,等舜爬上倉頂,瞽瞍就放火燒米倉,舜拿著兩個斗笠像小鳥一樣降落下來,沒能害死他。後來瞽瞍又叫舜去挖井,當舜深入井中時,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沒想到舜很聰明,挖井時就預先從旁邊挖了通道,逃了出來。象本以為這次萬無一失了,就霸佔了舜的家產,看到舜回家來,大家嚇了一大跳。但寬宏大量的舜還是以德報怨,日後依然孝敬父母,愛護弟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舜二十歲就以孝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訪求賢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堯帝因此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並讓九個兒子和舜相處,以觀察舜的品德。因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貴就態度驕慢,待人都非常謙遜恭敬。堯帝的九個兒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變得更加仁厚謹慎。舜到歷山耕種,那裡的人受到舜的影響,變得心胸寬大,讓出田界。

舜到雷澤捕魚,雷澤的人爭相讓出住所。舜到黃河邊做陶器,那邊出產的陶器變得非常精細。大家都喜歡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經過考察,堯帝對舜很滿意,將帝位傳給了舜。

舜帝特別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揚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動人倫道德,開創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先河,成為歷代中國人遵循的典範。

幾千年來,舜文化以德為先的傳統,經由孔子儒家文化傳承下來,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附註:
三皇五帝:遠古時候的伏羲,神農,黃帝,號稱三皇,是中國最早的三位皇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號稱五帝。古文獻記載,黃帝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