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一戰結束百年 「五四運動」再次被關注

【新唐人2018年11月14日訊】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歐洲出現了對「一戰」歷史的回顧和反思。而中國,在一戰終結後由學生引發的「五四運動」,再次被關注並討論。

11月11號,全球70多個國家的領袖齊聚在法國凱旋門,為參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儀式。他們共同悼念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然而,中共領導人卻缺席了這場紀念活動,引發外界不少質疑聲音。

輿論認為,參與一戰的中國,當時是北洋政府執政,二戰時,則是中華民國政府。國際社會開始把「中國」和「中共」分開,也就是為一戰、二戰做出卓越貢獻的是中國人民,而非中共,所以中共領導人缺席這種歷史性場合,也說明這一點。

不過,一戰結束後,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這場「是救國還是胡鬧」的學生運動,再次被討論。

一戰終結後,屬於協約國的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卻把青島從德國手中劃給了日本。當時被中共宣傳為所謂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一批所謂的「先進青年」因無法容忍社會的腐敗黑暗,出於「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熱忱,而發起運動。

1919年5月4號,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區,出現了群眾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行動。之後發展成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及批判中華傳統文化,追隨科學和民主的所謂「新文化運動」。

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元華:「五四運動從表面上來講,它是一個學生運動,深層來講,它實際上是開了一個近代『反傳統』,反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引進科學民主為口號,最後被中共利用的一個事件。通過它在下面鼓動學生,然後去搞破壞,達到它反政府或給社會製造動盪的手段。」

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元華表示,正因為有了「五四運動」,共產主義才輕易的進入中國。

李元華:「五月五號是共產教頭馬克思的生日,所以它(中共)要紀念,他們是利用這種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包括後來把五四作為青年節,30年代的時候訂立的,它是藉紀念五四,在中國大面積傳播或宣傳共產主義,引進共產主義。」

歷史學家袁偉時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學生運動隨便動用暴力、繼而演變成暴民專制的先河。也是導致後來中國政治局面動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源。

旅美的原大陸史學教授劉因全表示,「五四運動」是中國大規模赤化左轉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旅美原大陸史學教授劉因全:「一戰以後,俄國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它們就開始影響中國,五四運動,特別是前後展開的所謂新文化運動,我們必須看到,新文化運動他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方面做得不夠,它沒有把真正的西方先進文化學進來,而是從蘇聯那邊學了一些垃圾文化,西方的垃圾文化。」

劉因全認為,當時的一些年輕學子,相當程度受到蘇聯共產黨的影響。

劉因全:「蘇聯共產黨他們建立共產主義國家,它提的口號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它這個口號和孫中山的所謂民主主義結合起來,就造成盲目的排斥西方先進文化,這樣的一個思潮。五四運動就是這個思潮的爆發,如果沒有這個思潮,學生是不會被煽動起來的。」

對於「五四運動」的定義,香港歷史學者馮學榮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他表示,這場運動「除了打傷一個人、燒毀一棟房、撤了三個官、留下暴力的火種之外,沒有什麼裨益可言:既沒有救國,也沒有立德。一場胡鬧,僅此而已」。

據了解,「五四運動」並沒有救回青島。1921年美國牽頭召開「華盛頓會議」,迫使日本隔年簽署《九國公約》,才把青島還給了中國。

輿論認為,這場「五四運動」給後來的中國播下暴力的種子,還有共產主義的趁虛而入。

採訪/陳漢 編輯/黃億美 後製/ 周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