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好?熱敷好?選對方法快速抗炎、擺脫腫痛

小時候追、趕、跑、跳、碰,最後扶著額角、哭著進了保健室,保健室老師總是好氣又好笑地拿出冰塊;上班後趕車、趕打卡,一不注意就扭到腳,好幾天都行動不便。

受傷或酸痛時到底應該冰敷還是熱敷?又該持續多久呢?

冰敷

在拉傷、扭傷等急性傷害發生後,為了修復受傷的組織,血液中的淋巴液大量滲出血管,造成患部腫脹,若有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建議以冰敷處理。低溫可以讓局部血液循環變慢,抑制發炎、消腫並減輕疼痛。

手邊沒有冰敷袋的話,可以自行製作簡易冰袋,用塑膠袋裝冰塊及水,外面以毛巾包覆,和皮膚隔開,避免過低的溫度凍傷皮膚。每次冰敷10~20分鐘就要休息,間隔一至三小時後再敷,冰敷時若感覺刺痛、麻痺或患部發白,也應休息後再敷,避免凍傷。

冰敷天數的長短並沒有硬性限制,會依每個人傷勢和恢復程度不同而定,視發炎反應持續與否決定需不需要繼續冰敷,也可能在開始熱敷後再次使用冰敷。

熱敷

熱敷在患部的發炎反應消退後使用,以免加劇發炎反應。熱敷可以讓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讓血液將營養帶到受傷的組織,並帶走患部附近堆積的物質,加速代謝幫助組織修復。

以熱毛巾替患部熱敷的時間同樣不宜過長,大約10~20分鐘即可,休息數小時後再敷,如果熱敷時感到不適或患部泛紅,也需要休息。溫度控制在40~45℃左右,儘量不超過50℃,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或起水泡。

另外,熱敷有助於肌肉放鬆,因為工作或運動傷害產生的長期酸痛也可以運用熱敷減輕不適感。

冰敷熱敷的小提醒

即便搭配冰敷、熱敷幫助復原,受傷部位依然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大量活動,並藉由抬高患部,讓血液容易回流。

依受傷部位不同,冰敷、熱敷的時間也會有差異,一般來說,脂肪較多的部位可以忍受的時間較長,如大腿和臀部等,而脂肪較少的部位則不適合長時間的冰敷、熱敷,如手肘、腳踝等。

若有開放性傷口,須注意避免傷口感染,而對溫度反應遲鈍或無法明確表達感受者不宜使用,以免凍傷、燙傷而不自知。溫度變化會影響心臟及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則應立即停止。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