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揭穿社會主義者的《不要命的自負》

一九七八年海耶克(F.A. Hayek(F.A. Hayek,又譯哈耶克)已八十高齡時,想把終身辯駁社會主義的任務作一了結,於是想邀請全球居領導地位的社會主義理論家與自由市場秩序的主張者,相聚一堂,舉行一場攤牌式的大辯論。同時,他自己已把數十年來對社會主義的一切論據扼要地寫了備忘錄,準備到時全盤托出,以待對方辯駁。不過,海耶克的這個願望卻因擬邀請的人選難產而未能實現。這當然是非常可惜的事,已故的自由經濟前輩夏道平先生在一九九二年提到這樣的問題:正統的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家適合參與海耶克想像中的辯論嗎?

夏先生認為,正統的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家所謂的那套辯證法,實際上既不容許開明的辯,也不承認事實的證,而是堅持一套自我封閉的意識型態,否認「人心有共同的邏輯結構」,只認為階級意識的敵對唯有靠階級鬥爭以消滅階級來解除。所以他們反擊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時候,向來是逃避認真的辯論,而用標籤式的人身攻擊法,罵一聲「資產階級的走狗」就完事了。至於非馬克思正統的社會主義者,雖不一定這麼偏執狂妄,給對方的標籤雖也比較客氣而用「保守分子」或「頑固保守分子」這類名詞,但他們對於人類社會的演化和現代大社會(海耶克稱之為「延遠流長的秩序」)之賴以形成的複雜多變因素,都缺乏正確的認知。他們的原始動機,雖不外為人群謀福利,但由於認知上有些關鍵性的錯誤,方法上也就錯誤到走向奴役之路而與他們的原始動機恰好相反。海耶克的那個最後願望,應是要針對這些人的錯誤認知一一指出,並與他們面對面辯個明白。

海耶克反社會主義的總結論

海耶克準備辯論備忘錄的一九七八年,也是他在抱病中趕寫最後一部巨著《法、立法與自由》第三卷的時候,而十年後的一九八八年,海耶克更是衰老病重,他還竭力把這份辯論稿整理成書,而以《不要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s of Socialism)書名出版。雖然一般的社會主義者和傾向於社會主義的人士失去了一個聆聽被啟迪的機會,但這本書卻補足了缺憾,讓人們可以讀到海耶克反社會主義的總結論。

這本書分量不算多(不到兩百頁),卻充分呈現出海耶克大半生積累形成的完整反社會主義理論。海耶克特別著重第五章,也以這一章標題作為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本書是海耶克為辯論而準備的題材,但由於充滿抽象的思考,讀者們或許會覺得艱澀,不過,用海耶克常講的「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二十世紀,是個迷信的世紀」,這句話可作為簡約且淺化的內容。

海耶克的這句話是說,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大都接受「唯理主義」或相信「科學萬能」,弔詭的是,執著這種想法者卻都自以為是「迷信的破除者」,是「反迷信」的。海耶克乃不得不特別著力說明這種「反迷信」的本身,卻成為世紀的大迷信。因為唯理主義者過分相信個人的理智力,凡非理智所計劃的、所充分了解的任何事物,都被他們蔑視,甚至被認為不該存在。

循著這一思路前進,於是就主張:為使我們社會的一切醜惡事情變得美好,只有憑我們的理智來設計創造。這一思路可以說是道德熱情灼傷了認知能力。其開始鋪路,早在二十世紀之前,到了二十世紀,走上這一思路的人暴增,因為科技有了更驚人的發展,科學萬能的「科學迷」擠上來的更多。他們親眼看到有人登上月球,又安然返回地面。連自古相傳的嫦娥奔月神話,都能夢幻成真,還有什麼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呢?人間天堂的理想為什麼不可憑我們的設計來創造呢?

科學萬能的迷思

這種狂妄不要命的自負,在二十世紀初居然有機會使蘇聯成為一個大的試驗場。在七十多年的試驗期中,先後走上馬列主義所導向的天堂之路,終於淪為人間煉獄的地區,大約占有半個世界。由於蘇聯的解體與變質,熱的剛性的社會主義已失去領導中心,以前那些極權的政經體制,紛紛宣稱或試行轉向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但另一方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卻又興起一股鼓舞人心的經濟思潮,其動機在挽救資本主義免被社會主義摧毀,因而宣稱其理想目標為「福利國家」。

福利國的藍圖,由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工程師們集體創作。這類藍圖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都採用,樣式雖不同,對市場機能扭曲的程度也不一樣,但以通貨膨脹、貨幣寬鬆為手段,以便於搞中央計劃則為一致。台灣也不例外,全民保險、年金、全民健保、基本工資、公平交易法……這些措施都獲得熱心社會福利的知識分子支持,但這些政策措施漸進釀成的後果,卻是一般知識分子所不加思索或無法思索的,於是「奴役之路」也悄悄走上了。

海耶克在本書中總結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危害之警示,近十萬字的這本書,分成九章,七篇附錄。這九章的標題分別是:1.本能與理智中間、2.自由、財產權與公道的起源、3.市場秩序的演化:貿易與文明、4.本能和理智的反叛、5.不要命的自負、6.貨幣與貿易的神奇世界、7.我們的語言中了毒、8.延遠的秩序與人口成長、9.宗教與傳統的諸守護者。而七篇附錄的標題分別是:1.「自然的」與「人造的」、2.人類互動問題的複雜性、3.時間因素和各種結構的出現與複製、4.疏離感,退出者與寄生者的權利主張、5.遊戲──學習行為規範的道場、6.對人口經濟學與人口人類學的看法、7.迷信與傳統的保全。

由這些標題就可看出海耶克為闡釋市場秩序的功能,以駁斥社會主義的謬誤而涉及的學術部門之廣之深。他完全了解社會主義者心存善良,更透徹地探索出社會主義倫理的根源,更進而論究市場秩序(俗稱資本主義)的倫理是如何發展,以及在這兩種倫理的衝突中,為什麼社會主義在理論和事實方面都站不住,卻還有許多聰明高潔的知識分子仍然嚮往,而市場秩序仍然是學術界的冷門。由海耶克的這本書,當可或多或少疏解此疑惑。

海耶克為使本書能有「宣言示」效果,下筆時避免艱深的析理,不用注腳,希望一般讀者樂於閱讀。同時,海耶克也顧及專家們喜歡的精緻論析,但一般讀者卻厭煩,乃在正文中以特殊小號字排出,這些一般讀者可省略不看,但也不至於看不懂或有所誤失。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