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錯了

遇一篇短文《馬克斯.韋伯錯了》(Max Weber Was Wrong),眼前一亮,心中一喜。

我留在韋伯門外

韋伯,我亦慕名而讀卻繼而遠之,我的知識結構橫亙在我與大師韋伯之間;我的教育亦從大師來,大師與大師不同。遠之,就未再用心了解了。心下不免惴惴,不能十分確定是韋伯確有可議之處還是自己悟性不足。

該文作者麥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1942年出生,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大學教授,在大學講授經濟、歷史、英國文學、哲學、文化學。此人看來確有訓練、有資格說三道四,期待或能為我的選擇提出幾分證據。

對韋伯廣為流傳的幾個概念,也曾數次嘗試進入卻始終格格不入,我的邏輯經驗主義認識論背景橫亙在前。

以某一派宗教徒的倫理說明資本主義精神,跟錯把沙漠生出的基督教文化附會為海洋文明解釋世界社會歷史的《河殤》,有多少不同?韋伯那個著名的因受命而成使命的「志業」概念教氣顯然,那個適合描述和說明市民社會的「職業」嗎?

儘管圍繞他的光環與喧囂,終於,我留在韋伯的門外。

「說他這本書『偉大』,並不意味著它正確」

文章摘要概括了麥克洛斯基對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的評價,「說他這本書『偉大』,並不意味著它正確或者可以當作好的歷史學、經濟學或神學著作。」這種論事明確具體的風格讓人喜歡,是也非也,都有入手點。文章中,麥克洛斯基的解說直觀又畫龍點睛。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1942)、凱恩斯的《雇工、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1936)同列麥克洛斯基開給學生的二十世紀100本非小說類讀物之首。

她告訴學生,要是還不了解這些書或知之不多,你必須認真開始閱讀了。當今之世,非讀書不可的怕只剩學生,著書立說的或久不讀書了。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由兩篇獨立文章集成,上篇《問題》(Das Problem),下篇《新教禁慾主義的職業倫理》(Die Berufsethik des asketischen Protestantismus)。韋伯把資本主義精神歸於新教倫理,或者說將宗教倫理世俗化以闡釋資本主義行為。新教倫理又是什麼呢?具體地就是指加爾文新教禁慾主義。

韋伯說,就是北德新教徒勤勞節儉的美德,跟巴伐利亞天主教徒的懶散判然不同。早期貿易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意大利是天主教國家,作為近代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搖籃英國的國教是一種獨立於教廷的盎格魯撒克遜的天主教。韋伯如何解釋這樣典型的資本主義精神呢?

身為經濟學家的麥克洛斯基援引凱恩斯的「無技術創新單純的積累會迅速導致收益遞減」指出,韋伯因勤勞節儉的積累形成資本和財富的說法不確。十八世紀蒸汽機的發明與普遍應用急劇加速了資本和財富的增長、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就不是新教倫理能夠解釋的。

身為歷史學家的麥克洛斯基又指出,那個時代的另一特徵是對基於契約的資本主義行為的社會承認。而這種現象,她強調,不是心理的而是社會和法律的。社會學家韋伯不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社會因素,卻歸因於宗教心理——還是那種可怕的加爾文主義心理學,她認為怪異而不可理解。

流行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

文章讀到這裡我才領悟麥克洛斯基的判斷,即:韋伯那本《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雖流行,但不是歷史經濟甚至神學的學術著作。

十九世紀另一理論家涂爾幹以經驗科學的方法從事社會學研究,研究初期就有《社會學方法的規則》(Les règles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1895)定義社會學的研究物件和基本方法,致力於社會學的獨立研究和學術化。

關於自殺,他引入個案研究和統計分析,其《論自殺》(Le suicide,1897)成為社會學案例研究和社會科學運用統計和定量分析的典範。

與涂爾幹相反,韋伯反對社會學運用經驗科學的研究方法。韋伯的理論從行為者的主觀出發,提出目的理性、價值理性、情感型和傳統四種類型,解釋社會行為的起因而非社會行為本身。於是,他的資本主義社會學研究回到精神和宗教,就一點不奇怪了。



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塗爾幹(還學文供圖)


麥克洛斯基說韋伯的追隨者大多是被他那種靈性火花跟物質主義結合而生的魅力所吸引,卻缺乏足夠的神學、經濟學或歷史知識對他的學說做出判斷。那些在韋伯的學說中認真尋找論證的讀者呢,到頭來又無所獲。

韋伯的追隨者眾也不奇怪,宗教倫理和精神這樣高尚而流行的題目,大眾個個自覺能夠理解所以喜歡暢談。

技術發展、社會進步.教育普及,帶來的並不總是知識的增長:「知」作為對事實——現實或歷史的了解,以及「識」作為對「知」言之成理的判斷。求知不難,難的是求知的意願,難在克服無知的自以為是和不落時髦的強迫。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