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國」一詞表何意?出於何時何人何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28日訊】

最早的「中國

先秦諸子百家著作,有許多提到「中國」一詞。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

《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到了西漢時代,《急就篇》(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記載:

「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

漢地廣大,萬方來朝,中國安寧。此時,「中國」與「非中國」的界線已經非常明白。

西周的青銅器「何尊」

目前所知,最早載有「中國」一詞的,是公元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的西周青銅祭器「何尊」的銘文。

「何尊」製作於周成王時代,是已知西周初期第一件留下紀年的青銅器。周宗室何氏的先祖曾追隨周文王,「何尊」是何氏一族所鑄造的,刻有銘文有122字,反映周成王營建成周(雒邑)的歷史,與史書相佐證。銘文記錄「余其宅茲中國」一詞,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銘》記錄成周建成,「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周成王訓誥宗族何氏子於京室,提到周武王克商,告於天下:「余其宅茲中國,自兹乂(音同益)民」,就是宣告:我(周武王)要在此天下之中的「中國」治理人民。周代行封建制度,天子之國建置於天下之中,是周代建制的傳統。周天子的「中國」也就是代表天下國家。

當時西周的京師在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營建新京都成周雒邑(在今洛陽)是周武王的遺志。雒邑處在伊水、洛河間,在地理上有優勢,可加強對東方的控制。邑,就是「國」(《說文解字》),京師就是周天子之國。新都雒邑位處「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不管哪方來進貢,里程都是一樣。建成後,周成王也常駐蹕於此。

周武王攻克殷商後,三年即薨,武王想營建東都的心願就未及達成。成王繼承王位(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1021年在位),完成武王遺志。《史記‧卷四‧周本紀》也有這一段記載: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雒邑,如武王之意。……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詩經》的輔証

同樣是西周的文獻、中國最早詩歌集《詩經》(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大雅‧民勞》篇也使用了「中國」一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此中的「中國」相對於「四方」,代表國家的概念。若從漢《毛詩正義‧卷十七‧十七之四》的解釋:「中國,京師也。」這京師「中國」就是周天子之國,代表國家。

《毛詩‧序》說:「《民勞》,召穆公刺厲王也 」,厲王是西周末期的天子;《何尊銘》則是西周初期的作品。顯然,「中國」為天下之中之國,這概念在西周時代已經定型了。

參註: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現存119字,因底部破孔,殘損3字。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雒邑之事,此銘文紀事可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文獻相互印證,具有非凡的史料價值。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