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 中華兒女共佳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18日訊】唐詩有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歷經千年歲月,華夏兒女每逢此時,必隆重地準備節日飲食、儀式及祭奠活動。

端午節由來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重五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

據考證,端午節始於古代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最為認可。

另據專家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之說更早。

不過,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優美詩辭,令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所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廣,深入人心。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忠臣。他正直愛國,卻遭饞去職,兩度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依然憂國憂民,寫下了不朽詩篇。


端午節的來由,據稱是為祭奠屈原。(新唐人)

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在國破的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此後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中國各地的民眾都會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端午節」由此而來。而端午節民間流傳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據稱都和屈原有關。

端午節,中國各地過節習俗不盡相同,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挂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鹼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食粽

吃粽子的習俗源自春秋時期楚人祭屈原之殤:「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端午節吃粽子。(網絡圖片)

《續齊諧記》還記載,「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採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於是自漢代以後,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以防粽子為水中蛟龍所竊。

雄黃酒

有俗諺說:「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古代延續至今都有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的習俗。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晒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還有習俗沾點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寫上「王」字以避毒物。

驅五毒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五月為「惡月」,是邁入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五月五日即「惡日」,是盛暑開端。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智慧的中國人在「天中」即端午這天用「五瑞」克制「五毒」。


剪紙五毒圖(網路圖片)

五毒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稱壁虎)。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等五種製毒的祥瑞植物。這些植物散發「香氣」可驅除溽暑毒害,而且有的具有藥效能強身健體,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製毒。

還有的地區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還把五瑞壓住五毒串起來挂在門前顯眼的地方,叫「懸端午景」。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又稱「端午三友」。

懸艾草 戴艾虎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消病雄黃,點點畫。(白亞仕/大紀元)

艾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檐下、門楣上都挂菖蒲和艾草,以驅除疾厄。《荊楚歲時記》錄:「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時中國南方荊楚一帶的人,在端午日雞未鳴前即趕早出門去採艾,挑撿最像人形的艾草帶回家挂在門楣上以驅毒。此外,有人將艾草紮成小虎形,或剪綾彩為虎形再黏貼上艾葉,在端午節時配戴稱為「戴艾虎」。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端午佩戴香包辟邪。(王嘉益/大紀元)

飲「午時水」

端午節那天午時(從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水稱為「午時水」。「午」代表陽火,陽氣最高點。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重極盛的陽火,就是「純陽」日。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特別神奇。


端午節那天的「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特別神奇。台灣民眾在龍井取水。(资料照片/中央社)


台中市風景區管理所18日在大甲鐵砧山劍井舉辦端午節取「午時水」活動,還未到午時就已經湧入大批民眾等待取水。(台中市府提供/中央社)

說午時水特別甘醇、經久耐放,用來泡茶特別好喝、助益身體的保健。台灣有俗諺,「午時水飲一嘴,卡好(勝過)補藥吃三年。」

「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到了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要小心喔。

浴蘭湯

戰國時代楚辭記載,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端午立蛋

端午節流傳有立蛋遊戲的風俗,傳說在端午節立蛋得好運。在端午節這天正午時分,比平時更容易把雞蛋立起來,立起來的雞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說端午節,天地間陰陽五行逢純陽,雞蛋吸收滿滿的天地旺盛陽氣,所以容易立起來。


相傳端午節正午立蛋,未來一年會有好運勢。小朋友們18日正午在大佳河濱公園,參加水岸台北端午嘉年華活動,體驗立蛋。(中央社)

懸掛鍾馗像

在中國江淮地區,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明皇開元年間,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鍾馗畫像。(維基百科)

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楚國人因不舍賢臣屈原投江,划船追趕,但是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所以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臺灣苗栗縣2017年端午龍舟競賽活動龍舟點睛儀式。(許享富/大紀元)

端午節主要的慶祝活動,都與愛國詩人屈原有著聯繫。宋代文豪蘇軾有詩:「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節詩詞

浣溪沙(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元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齊天樂(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扑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瀋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像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漁家傲(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五月五日(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連續假期開始,許多民眾習慣依照習俗吃粽子,16日上午台北市南門市場名店前擠滿買粽子的排隊人潮。(中央社)


端午節將至,台北市消防協會為體恤無法回家過節的辛勞消防員,特別情商20多名婦宣志工媽媽們親手包粽,並將粽子分送給每位北市打火弟兄。(台北市消防局提供/中央社)


金門知名牛肉業者熟悉牛肉每個部位的料理,除了加工製成牛肉乾等產品外,今年也推出牛肉粽,提供消費者有別於市面上傳統肉粽的選擇。(中央社)


新北市石門地區以肉粽知名,尤其到了端午節,石門區農會美味的肉粽更是熱銷。(農業局提供/中央社)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