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周朝子弟在學校學什麼?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14日訊】三千多年前,貴族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風貌?一覽西周的貴族教育,習文習武,修樂理,學跳舞,學禮義,學子氣質高雅,彬彬有禮,儼然一副紳士的形象。

如此完善的教育體制,出現在三千年前的中國。

貴族蒙童所學科目

西周貴族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生員是公、卿、大夫、士人的子弟,統稱為國子。(《周禮‧夏官‧諸子》)

小學修建在王宮附近,大學(太學)修建在郊區。周朝貴族兒童從十歲起,就要離開父母長輩,到外舍讀書,十五歲束髮為成童,就要進入大學。小學、大學所學的史籍,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略有出入,但差異不很大。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兒童六歲時,教其認識數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七歲時,要教育孩子男女有別,吃、坐不再同席;八歲時,要教其敬讓長者;九歲時,則要教其看懂朔望(即黃曆初一和十五)以及用干支記日。

十歲時,男孩要離開家,住到小學的宿舍裡,跟老師繼續學習識字、算術以及早晚灑掃、進退等諸多禮儀;十三歲時,開始學習樂器、樂舞〈勺〉和誦讀詩歌。

十五歲進入大學,要學習樂舞〈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以禮樂、射箭和駕車為主;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成人。這時就要學習五禮,分別是吉、嘉、賓、軍、凶禮。

貴族教育 有道有德

周朝貴族教育,分為德行教育和道藝教育。

德行教育,主要是教導待人處世的各種原則,包括三德和三行。三德是指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孝行、友行、順行 。(《周禮.地官.師氏》)

道藝教育,包括六藝,具體是指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還包括六儀,也就是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和車馬的儀容。(《周禮‧地官‧保氏》)

如果細分的話,五禮包括吉、凶、軍、賓、嘉。吉禮,指祭祀神明先王等。凶禮,指處理喪事,包括國有災荒、戰亂時所行之禮義。賓禮,是指外交的禮節。軍禮,和戰爭相關,包括動員貴族參戰及戰場準則等。

五射,是各項戶外體能運動;五馭,要學習各種駕車技能;六書,是指要學文字發音的義理,象形、會意、轉注、假借等不同文字的區別;九數,就是數學中的各種計量和統計,比如丈量土地、米糧交易、賦稅多寡、建築工程計算、青銅鑄造的比例等等,都包括在內。

貴族所尚 禮樂和文武

西周大學(太學)是貴族子弟學習的地方,也是貴族舉行公共活動的場所,比如:鄉飲酒禮和鄉射禮。鄉飲酒禮的意義在於「尚齒」,即敬老養老,由天子言傳身教於諸侯子弟;射禮的意義在於練習武藝,學習進退謙讓等禮節、反求諸己的道德理念。所有這些行禮活動,現場都用音樂伴奏。

周朝貴族學習禮義,是按照春夏秋冬的不同特點,順著四季的動靜、陰陽之氣學習不同科目,包括樂舞、御射、計量等等。

春夏萬物生長,為順應陽氣的生發,此時學干舞這樣的武舞,干舞是執盾而舞的武舞;秋冬時節,寒氣漸凝漸靜,適合學習籥舞這樣安靜的文舞,籥舞是一種執羽吹籥的文舞。羽是指山雉的長尾羽;籥,古時用竹子製成的簧管樂器。《禮記正義》上有「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的說法,認為順從四時的陰陽之氣來學習,功業易成。(《禮記正義‧文王世子》卷20)

周朝貴族子弟必學的樂舞,包括黃帝時期創作的《雲門大卷》、堯帝時的《大咸》、舜帝時的《大韶》、大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濩》以及西周的《大武》,統稱為「六代樂舞」。六代樂舞都是用來祭祀的,《雲門大卷》祭天神、《大咸》祭地祗、《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禮‧大司樂》)

古時認為,音樂之道和政相通。政和,人心安寧,樂音也會安寧;政亂,百姓哀怨,樂音就充滿怨怒。周朝時期,從天子到士人都要修習樂理,使心志平和,避免外來邪氣干擾。(《通典‧樂一》)

周朝貴族子弟在成年之前,凡是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禮義交往、德行和知識技能,通過小學、大學的教育就可以獲得。貴族子弟離開大學時,就已是國中精英,或輔佐天子,或統帥軍隊,王朝需要的棟梁之材幾乎都從貴族中產生。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