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820萬畢業大軍 就業結構性矛盾仍在

【新唐人2018年06月11日訊】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每年的畢業生人數都在創新高,今年也不例外。據中共媒體報導,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首次突破800萬大關。「擇業難」成了畢業生的新煩惱,而對企業來說,就業結構性矛盾則依然存在。

金三銀四時節,正是大陸大學生求職高峰。各種招聘會上,看到的都是人頭湧湧。

據中共黨媒《經濟日報》報導,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有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從數據看,市場上企業提供的崗位已足夠多,但不少大學生依然面臨擇業煩惱。一些能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不知道如何選擇。

去年從陝西長安大學畢業的張先生表示,現在的大學生,找工作有相對好找和不好找的。自己就算是很好找工作的,但工作情況比較惡劣。

陝西長安大學應屆畢業生張先生:「因為中國的勞動者權益保護是非常差勁的。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全年無休。平時晚上下班再進行加班的話,那都是沒有任何薪水的。而且對生活束縛很大,人沒有自由。我工作這個企業還是一個央企,所以那些私企這個問題就更加嚴重。很多工作環境太差,你看我上那麼多年學出來,我最後到了一個這樣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可能能找到工作,但由於工作待遇太差,他不願意去。」

而從企業角度來說,大學生就業困難,企業招不到工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報導引述山東濰坊大中專畢業生指導就業中心王主任表示,目前技能型人才緊缺,機械、機電、營銷等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財會、行政、文秘、企業管理等則明顯供過於求。

張先生:「我認為這它是一個必然的情況。中國高校出來的學生,以我自身來說,專業水平很低,因為中國的大學,校風不是太好。混就能混出來。而且現在對大學生工作呀,政府沒有保障,導致很多人畢了業就失業。」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去年11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中就有所提及。經濟結構轉型,勞動者素質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且就業質量問題突出。

原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講師李業興認為,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講師李業興:「一個是中國教育還是政府壟斷,雖然也有民間辦學,但總的來說還是國家控制的,用計劃經濟的。這種政府定的計劃跟市場不一定匹配,不能反映市場需要。」

李業興表示,政府計劃培養了很多所謂的人才,但這種人才可能過剩,不是市場所需要的。他舉例,在科研問題上,歐美日等國家很多是由企業出資聘請人員做科研。科研成果能很快的轉換成市場產品,實現科研和市場之間良性循環。但中國的科研人員很多是在高校或研究所由政府養起來的,很多所謂的科研成果,如專利數目、科研論文全球第一等等,其實很多都是學術泡沫,或者為了騙取政府經費。真正對社會有用或轉向市場的科研成果很少。

李業興:「第二點,民主國家各種工作比較平等一點。澳洲、德國,如果你是產業的工人、做水管也好,他的工資跟公務員、跟辦公室那些人差別不是很大。人跟人之間因為工作的關係造成的差異不會像中國那麼大。中國向來就看不起在底層那些,比如驅除低端人口。」

李業興說,因為中國人沒有政治權利,所以很多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甚至很多工人工資都拿不到。在這種社會體制下,整個社會都鼓勵大家要做公務員,做辦公室的工作。就使得很多需要人去做的工作沒人做。

而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這一話題,2003年就已經受到關注。但這一困境持續至今。據中科院2017年的《經濟藍皮書》,2016中國高校畢業就業率約為86%。也就是說,當年仍然有一百多萬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牽扯到上百萬個家庭的命運。

採訪/陳漢 編輯/王子琦 後製/金葉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