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登高慶重陽 天人合一話古風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8日訊】10月28日(黃曆9月初9),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在中國文化中,這個節日是一個意義深長又多彩的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在《易經》中把「九」定為最大的陽數,兩九重疊,謂之重陽,反映了傳統中國注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內涵。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而又叫「登高節」,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各種活動。

慶重陽的活動在中國文化中起源得非常早。從漢到魏晉時代已有重九登高的風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了東漢時桓景攜家人登高避難的傳說,成為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習俗的源頭。

相傳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記載: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製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
茱萸節菊花節。(pixabay)

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開,而文人雅士對嬌艷傲霜的菊花,十分喜愛,在唐代詩人詠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維「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李欣「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惡酒,湯餅茱萸香」(九月劉十八東堂集),由此可見,唐代簡直是沒有了菊花就不能過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了。

菊花不僅它千姿百態的豔容使人傾慕,它的傲然剛強的氣質更令人折腰,所以,歷代文人無不賞菊、詠菊、讚菊,甚至連黃巢都曾寫過「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的詠菊詩,來抒發其胸中之情。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pixabay)

根據《夢梁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宋朝人還給菊花、茱萸這兩樣東西起了兩個雅緻的別號,叫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

當時有名的菊花高達七、八十種,如萬齡菊(形狀如蓮房者);金鈴菊(又黃又圓的);桃花菊(粉紅色的),花的顏色、名字,多得不勝枚舉,簡直可以說是菊花花會。

詠菊花最著名的莫過於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老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此外,重陽節也有吃菊花糕的風俗。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菊花糕是將菊花拌在米漿裡,蒸製成糕,或用綠豆粉與菊花製糕,具有清涼去火的食療效果。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pixabay)

佩帶茱萸 飲菊花酒

《西京雜記》云:「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漢代人在九月九日佩萸,吃一種菊科植物為材料的「粉餅」,飲菊花酒,祈求長壽。可以見到過重九節、佩茱萸、飲菊酒等等的節物和習俗,在漢代就出現了。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也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

酒則是節慶必備的飲料,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pixabay)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相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所以郭元振有詩曰:「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淵明九日詩中也提到:「酒能袪百慮,菊能制頹令。」

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九月閑居》詩序中說: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

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陽節時就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中。

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

有一年重陽佳節,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

突然間抬頭看見一個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罈,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

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重陽節講究吃重陽糕

唐朝及宋朝時,重陽節講究吃糕,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節的食品。因「糕」與「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重陽節登高的時候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據吳自牧《夢梁錄》云:在重陽節吃糕已十分講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閤分及貴家相為饋送」。

《乾淳歲時記》還記載一種特殊的重陽節日食品,「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蘭秋菊』。」可見當時食品之精細。到了明清時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麥麵作餅,點綴棗栗,稱之為花糕。

明清人們吃花糕也頗有講究,依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在重陽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上,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這充分表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願。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重陽登高聚會享宴的起源也很早,在三國時代魏朝,以九月九日逢「重陽」為嘉節,帝王都重視重九,盛大舉行登高宴。

在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看到登高享宴慶重陽的喜悅,曹丕云:「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據《西京雜記》記載,重陽登高始於西漢。重陽節前後,天氣漸涼,是登山活動的好時辰。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就喜愛重九登高,因此描寫重陽登高遠眺、欣賞山河美景的詩相當的多。

如今,登高已經是廣受喜愛的健身活動,秋天是肺金主時令。秋天萬物肅殺,人的陽氣從表皮開始往內收,汗毛孔逐漸閉合,影響到肺的功能,人容易悲傷。

中醫認為人的情志會影響內臟器官,而悲正是肺之志。因此,悲,傷的是肺,悲的情緒易影響到肺的宣發功能。再加上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容易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觸景生情引起凄涼、憂鬱及悲愁傷感的心緒。

俗語說:「登高解秋郁」,人們可以借登高拋開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鬆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大家扶老攜幼登山健行,從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舒展筋骨,鍛鍊體魄,調劑心情,還可以增進人際關係,真是一舉多得的活動。許多團體也利用慶典,舉辦登山活動,都受到歡迎。

重陽節的命名傳說

重陽節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根據葛洪的「西經雜記」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賈佩蘭。戚夫人死後,賈佩蘭被逐出宮,她回憶宮中的生活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較早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在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民間故事繼承的「續齊諧記」的故事大綱,再加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另一種的重陽節傳說。以下所選的,是採自河南的民間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安分守己地耕田過日子。有一天,汝南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生命。桓景小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佈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到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這個神仙。有一天,他忽然看見前面站着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着白鴿,終於找到費長房的仙居。

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地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髮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方法。

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去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家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就帶着全村的人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靠近。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着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瘟魔從汝河裡走出來。他找遍了所有的村莊,卻一個人也看不見。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聚在山上,他就衝到山下,卻被酒氣和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向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坐在屋子裡,連忙張開大嘴,向前撲去。

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鬥不過他,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從此汝南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責任編輯:古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