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幾千年的先民智慧 泥土入藥可起死回生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08日訊】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農耕文明國度,對黃土的崇拜由來已久。黃土,除了生養萬物以哺育人類,還用來救急以起死回生,是一味可以就地取材的良藥。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第二十四篇《禽獸魚虫禁忌》中,有治療吃生肉中毒的藥方,這個方子就是黃土。要「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沸,取澄清汁,飲一升,即癒」。

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現是上吐下瀉,嚴重的食物中毒,若不及時止其吐瀉,會因脫水而亡。若急救時,來不及去掘地三尺和煮取數沸。則只需要在黃土地上挖個坑,將新汲的井泉水倒入攪拌,等待片刻取澄清液服用即可。

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陶弘景,給這種黃土拌出來的湯液取了一個雅名——地漿。

在宋神宗年間,著名的兒科醫家錢乙,曾以一味黃土治病名聲大震。錢乙早年自學《顱囟方》,因善治兒科疾病而聞名。一次,錢乙治好了長公主女兒的病,被留在了京城。

不久,宋神宗的皇子得了驚風而抽搐不止,眾太醫屢治不癒,病勢緊急。這時,長公主向宋神宗推薦了錢乙。錢乙診視之後,認為皇子的病屬於水氣上泛所致,遂以單味黃土煮水為藥。

給皇子餵下後,抽搐漸漸緩解,再經調治旬日便痊癒了。神宗大喜,便將錢乙提升為太醫丞,並賜以紫金,這在當時是莫大的榮譽。一時間,公卿爭相拜訪求治,錢乙名聲大震。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也曾記載:「地漿解中毒煩悶,解一切魚肉果菜藥物諸菌毒,及虫蜞入腹,中暍卒死者」。李時珍總結歷代經驗,認為地漿還可以「療霍亂」,黃土做成的地漿水,除了對暴吐暴瀉症有效,對真性霍亂也有神效。

真性霍亂發作時會劇烈吐瀉,體內水分殆盡,頓時面瘦目陷,手指的螺紋都癟了下去,俗稱「癟螺痧」,又因腹部劇痛,又稱「絞腸痧」,若不及時治療,會即時死亡。

真霍亂傳染迅速,死亡率較高。醫術上雖然有經方可用,但是病人往往等不到診治或等不及煎藥,就瀕於死亡。

中國古代治療霍亂的土法就是用當地的泥土,用溫水調和灌服,一邊吐,一邊灌,大約灌上七八杯泥土燙後,吐瀉即止。

據史料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陣地中的戰士突發霍亂,西方軍醫無法治療,眼看著許多將士紛紛死亡。當時就有阿拉伯人採用中國傳過去的土法,用泥土水灌服,許多患者因此而得救,死亡率降到3%。許多軍醫紛紛報導泥土湯的功效,並將其稱為「陶土療法」。

戰事平定後,德醫布拉弗拉特(Braafladt)來到中國,用陶土療法治療山東濟南發生的霍亂之疫,英國醫生沃克(Wailer)也用此法扑滅一場大疫。接著,這位布拉弗拉特醫生在齊魯大學醫院中,對陶土療法進行了試驗,寫成報告,指「泥土的確能夠消滅霍亂菌」。

方法是用泥土800g,調溫水1000ml,每30min灌服90ml,輕症灌服6次,即能停止吐瀉,轉危為安,重症灌服8次,6小時後也能脫離危險。隨後,「陶土療法」被收錄於美國霍華德•F.科恩(Dr.Howard F.Conn)醫生所著《最新治療學》(《Current Therapy》)一書中。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於食物中毒等急症已不再用地漿來治癒,更多的是採用西醫輸液等方法;霍亂疾病也鮮有發生,地漿這味傳統藥方的應用越來越少。

不過,在近年中國大陸出版的《急診醫學》一書中,有記錄地漿的應用。在「百草枯中毒」一節中,中毒急診處理的第一條云:「百草枯無特效解毒劑,必須在中毒早期控制病情發展,阻止肺纖維化發生。一經發現,即給予催吐並口服白陶土懸液,或者就地取材用泥漿水100—200毫升口服。」

由此可見,幾千年前先民智慧之餘蔭,「口服泥漿水」的解毒方法,千餘年後仍在庇佑著華夏子孫。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寶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