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夫妻為何稱為「兩口子」

有民俗學家考證,兩口子的說法,出自於晚清文人燕京雜錄裡的一則筆記,說的是有兩位府衙官吏,掙得同樣的薪水,一個是單身,另一個則新娶了妻子。

這個光棍竟願意把自己的一半薪水,送給同事,並附有字條寫道:「些許碎銀錢,笑納勿推辭;我只單口漢,君乃兩口子。」在舊時「子」兼稱男女,兩口子的意思就是兩口人。從此,兩口子不再泛指隨便的兩口人,而成了夫妻倆的代名詞,子也讀成輕聲。

還有民俗學者的解釋稱,「這是中國文化深層次結構世俗化的體現」,如同門口歪脖樹,家中多口舌;兩張口要在一個鍋裡吃飯,還要常年「廝守」,平日裡紅口白牙的是非肯定少不了。

以上兩個說法都言之有理,但是,一對紅男綠女洞房花燭夜之後,為何就成為了「兩口子」?這「兩口子」的稱呼始於何時?緣起何事?其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事實上,這「兩口子」之說還真來源於一段小故事,而且不止一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說,在明朝洪武年間,南方某地有一個叫高文敬的書生,一天外出的時候在河中救起一名叫路春花的女子,兩人一見鍾情,還私訂了終身。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路春花被惡少羅大公子強納為妾,後得丫環小玉相助,高、路二人私自出逃,卻被羅大公子追截,在相互撕扯中羅墜崖身亡。

由於羅家勢力強大,高、路二人被打入死牢候斬。洪武帝朱元璋得知此事,親自審問,終於真相大白。于是便免除了高路二人的死刑,將兩人分別發配到湖北的桃園口和安徽的金山口。兩地雖遠隔千里,但他們二人心意依舊,當地人稱他們為「兩口子」。

另外一個版本,則是指清朝時期的事兒。說的是乾隆年間,山東有一個叫張繼賢的才子,偶識本地惡少石萬倉的妻子曾素箴。這二人一見鍾情,于是就偷偷地私下往來。

石萬倉是個嗜酒成性的人,一次因酗酒過度而一命嗚呼。石家人就懷疑他是被曾素箴害死的,就告到縣衙,說曾素箴因姦情洩露謀殺親夫。縣官便將張繼賢和曾素箴兩人判為死罪。

乾隆皇帝在閱案時,無意中看到張繼賢的供狀,覺得此人文筆不凡頗為讚賞,于是有心救他。因此下旨,將張繼賢和曾素箴分別發配到微山湖的臥虎口和黑風口。倆人免於一死不說,而且發配的地方相隔不遠,可以互相往來,對於這二人而言這不亞於天下紅雨。

此後,他們兩人經常往來於「兩口」之間,于是漸漸地就被人們稱為「兩口子」。如今就常用「兩口子」來泛指「夫妻」了。

說起來男女婚配,古稱為「伉儷」,文雅點也用比翼鳥,連理枝,並蒂蓮這些意象來代指夫妻。就算是「夫婦」一詞,現在雖多用於書面語言,卻曾經也是不上紙墨的俗語。所以「兩口子」的叫法,即使如今十分普遍,但約定俗成,才不過百餘年的時間。

在《爾雅》、《說文解字》等古典辭書裡,是找不到其解釋,連成書於乾隆年間的《紅樓夢》,那是寫了多少的怨偶、情侶,而且俚語方言也是隨處可見,唯獨不見「兩口子」的三字露面。不過,「兩口子」的說法確實來源於清朝乾隆年間。

──轉自《儒家國學文化》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