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抗戰第一槍 國軍名將卻死在中共手裡

【新唐人2017年07月07日訊】今天是「七七盧溝橋事變」80週年紀念日。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北京盧溝橋,製造了「七七事變」。國軍奮起反擊。而打響抗戰第一槍的是國軍上將吉星文。他沒有在抗戰中殉國,卻在1958年死於中共的炮彈之下,令人不勝唏噓。

吉星文(1908-1958),字紹武,河南省扶溝縣人,年輕時投筆從戎,進入了叔父吉鴻昌的部隊中當兵。 因其驍勇善戰,後被拔擢為連長、219團團長,接任宛平城的重要防務。
  
盧溝橋距北平市前門十五公里,屬宛平縣境內,是一座擁有700多年歷史的石橋,為保定通往北平市的交通要道,當時已成為中國東北的最後一條防線,由吉星文團長率部戍守。

1937年7月7日,駐紮於北京豐台的日本駐屯軍,藉一名士兵失蹤的名義,要求進入宛平縣內搜查,遭到吉星文嚴詞拒絕,日軍惱羞成怒包圍宛平縣城,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為防止事態擴大,與日軍進行交涉。

然而,日軍卻在交涉時對宛平縣城發起攻擊,強佔宛平東北沙崗,當時駐守宛平縣、負責統領國軍第29軍37師219團吉星文堅不退讓,他下令「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到底」,並招募敢死隊,以一團之力組成大刀隊,力抗人數優勢的日軍20餘日。

同年7月20日,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進入華北,並且以優勢火力炮擊宛平城和長辛店,此時吉星文與他的敢死隊已與日軍作戰了十多天但仍保持高昂的士氣,仍擊退日軍多次進攻。
  
7月26日,日軍已集結6萬以上之兵力,準備對北平發動總攻擊,吉星文昔日在喜峰口的戰友: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也一同進入北平與他一同併肩作戰,然而在日軍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擊下二人同於28日殉國,此時吉星文仍領着這群敢死隊與29軍奮勇抵抗日軍20多天,誓言堅守最後一道防線,直至平津失陷奉命離開戰場為止。
  
撤離華北戰場後,吉星文率部在徐州會戰掩護友軍撤退,並與張自忠一同參與隨棗會戰,在此期間曾身受重傷而留下「三指填不滿」的肩傷。後因徐州會戰之功,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37師師長,並曾獲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接見,抗戰期間因戰功獲頒勝利、光華、雲麾、干城等勳章。

國共內戰期間,吉星文所率的整編第37旅,於山東救援時遭殲滅,翌年從陸軍大學將官班結業後,被任命為第77軍軍長,卻在淮海戰役中,頭部中彈負傷,改調第一二五軍軍長,1949奉命撤往台灣。

赴台後,吉星文出任澎湖防衞部副司令,1957正式從陸軍大學畢業,晉升為陸軍中將,改調為金門防衞司令官胡璉的副手,負責協助處理金門的相關事務。

1958年8月23日,中共不宣而戰的對金門瘋狂炮擊,兩小時內落彈達4萬餘發,是日落彈數,更達5萬7000餘發,重點集中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炮兵陣地。
  
由於當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炮火造成死傷440餘人,金門防衞司令部三位副司令趙家驤、章傑當場死亡,吉星文重傷,3天後在台北榮總因感染而過世,享年50歲。

這位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的中國抗日英雄將領,就這樣死於中共軍隊的炮火之下。吉星文將軍殉國之後,國民黨政府追晉為上將,並舉行了盛大國葬。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