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那麼多技巧都不如做到這一點

有很多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都曾經為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閱讀、認真聽故事的好習慣而發愁,她們常常會為這樣的問題而煩惱——「為什麼我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孩子要麼在撕書,要麼在玩別的,根本不好好聽呢,是不是我的孩子不愛閱讀?不喜歡聽故事?」

大多數的時候,比較有經驗的資深母親會安慰說:「小寶寶會有這樣的現象很正常,大一點就會好了。」

當然,資深母親們說的這些,的確是經驗之談,不過,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她們沒有說出來或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其實家長們親子閱讀的時候,要關注的不是孩子的狀態,而是自己的狀態。

日前,「愛讀童書媽媽小莉」在微信上向大家分享了親子閱讀的秘籍。

1、我們越是把自己沉浸在故事裡,孩子越是會因為我們的投入而投入。

我以前給小拍(女兒)講故事時,大部分時候,她都很專心。但有時,也會突然從我懷裡鑽出去拿個玩具,喝口水什麼的。

我有次停下來等她,她卻說:「媽媽,你繼續講呀,我在聽著呢。」我笑了,在此之後,只要她不說話,我都會把故事講完。

我漸漸知道,孩子看起來在忙其它的,但耳朵是在輸入的。我們越是把自己沉浸在故事裡,孩子越是會因為我們的投入而投入。

現在小拍經常給寧寧講故事,她搖頭晃腦的樣子,特別有趣。

她也早就學會了我的那些「套路」,常常模仿故事裡不同的角色,變換不同的音調,還會隨著故事的情節,突然一下子講得特別快,一下子講得特別慢,寧寧有時聽得咯咯笑,有時也會哭起來。


親子閱讀時,感受人物,感受故事的情境,感受故事的悲歡離合,帶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講出來,故事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pixabay.com)

寧寧時不時還會拿著書,翻到其中的某一頁,要姐姐小拍從那一頁開始講,或者反反覆復聽小拍講的那一兩句,樂不可支。

小拍並不執著於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她都很少拒絕,可以隨時隨地就從那一頁開始講,迅速進入狀態。

我可以強烈感受到,她是真心喜歡閱讀、看書和講故事的,與其說她是在給妹妹講故事,還不如說是她在給自己講故事,她在享受這件事。

寧寧快一歲半了,書是她的玩具、夥伴,而小拍,則為她搭建好了對書產生感情的橋樑,有小拍這樣的引路人,我一點都不擔心寧寧會不愛看書。

2、請不要把親子閱讀做成一件功利的事。

現在很多父母,都接受了閱讀很重要的育兒理念,親子閱讀的時間也開啟得越來越早,想想這也許跟我整日寫文章碎碎念推廣親子閱讀有關,心裡就有些小雀躍。

可有些父母,也把親子閱讀做成了一件功利的,非常想要立竿見影效果的事情,總是擔心孩子不夠投入,不夠從繪本里學到精華,不夠懂得更多的道理。


請不要把親子閱讀當成一件可以立竿見影的功利之事來做。(pixabay.com)

講完一個故事,還忍不住要發問,你數數這裡有幾條毛毛蟲?你聽完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說說你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喜歡這種方式還好,不喜歡的,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聽故事之後的問話成為了一種折磨,閱讀的興趣也被污染了。

我們親子閱讀的目的,是讓孩子愛上閱讀,這點本身沒什麼錯,但是把它當做一件任務去完成,每天都有KPI考核,那我只能說,朋友,看來你自己就不愛閱讀,還是放過孩子吧。

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自己也愛上閱讀。

如果我們自己也愛閱讀,就不會管我今天一定要看多少頁,我今天一定要學到什麼,只會埋頭在其中,連堅持都會成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像我們愛刷手機,但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一天刷了多少篇文章,刷了多少次朋友圈。

3、父母的人格狀態是否健康,比是否掌握育兒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和孩子一起共同閱讀時,我們自己感受人物,感受故事的情境,感受故事的悲歡離合,帶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講出來,故事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

如果自己並不享受,只是當做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那即便學了太多講故事的技巧,沒有真情實感,孩子也不見得會領情。


親子共讀最美的,是在暖暖的燈光下,我讀著,你聽著,我在和你一起創造共同的故事記憶。(pixabay.com)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格狀態,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這也意味著,假如父母的人格狀態相對比較健康的話,那即便做了一些錯誤的事情,也不會對孩子產生太嚴重的影響。

但假如父母本身沒有覺察出自己的狀態有問題,過度依賴育兒方法和技巧,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是大概率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我永遠在強調,別去糾結普通話和方言,別卻糾結自己講得不好,別去鬱悶孩子好像根本沒有在聽,重要的是,我們的狀態。

親子共讀最美的,是在暖暖的燈光下,我讀著,你聽著,我在和你一起創造共同的故事記憶,我在和你一起分享故事的情感,我也和你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

在那一刻,我的心裡只有你,而你的心裡,只有我。

我享受這一刻,孩子也是。

——轉自《微信公眾號「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