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發脾氣的媽媽遭遇頑皮的兒子 一位母親的育兒教訓 看完我沉默了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忙碌一天,工作不順心,心情煩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業,痴迷電視或遊戲的孩子,氣就不打一處來,內心從各處積攢的怒火,會如火山一下爆發出來。

這樣的故事在樂媽身上複製了一番:這天她心情特別差,下班一進門就看到樂樂在看電視,媽媽問他:「完成作業了嗎?」樂樂心不在焉地回了句:「一會寫」。吃飯的時候,她為了讓樂樂抓緊吃完寫作業,就「啪」的將電視關上了,這下樂樂不依了,這個動漫可是他每天必追的。

「我還沒看完呢?」樂樂說著就要去開電視。

「我告訴你,你要開電視就別吃飯了,剛才回來就一直看,作業也沒寫,你是越來越不像話了!」情緒不好果然影響了她的態度,聲調也比平時提高了兩度。

「我天天吃飯的時候看你也不說,為什麼今天說?」樂樂拿著遙控器,大聲質問著媽媽,臉憋得紅紅的。

「平時你至少完成作業了,再說了,誰家孩子天天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啊!你看人家小建,每次成績好不說,作業從來不用操心,更別說吃飯看電視了,連電視都很少看,誰像你啊!告訴你,今天你要敢開電視就別吃飯了!」她一把從樂樂手中搶下遙控器,狠狠瞪著他。

「不吃就不吃!我要看電視!」

「啪,啪!」她狠狠的抓住樂樂的小手打了兩下,「我看你再敢和我搶,還反了你了,快點好好吃飯,吃完去寫作業,要不我可真煩了!」可能覺得打孩子不對,她的語氣稍有緩和。

但這邊的樂樂可不願了,摸著那只紅紅的小手,眼淚嘩嘩的,一邊哭著一邊走向自己的房間一邊說:「說話不算!就知道欺負小孩!霸道!」砰的一聲把臥室的門關上了。


母與子的關係非常緊密,一個理智的母親,會帶給兒子強大的精神支持與教育。(Pixabay.com)

真是一場心情不好引發的衝突!到底是誰之過呢?很多媽媽會說:「明明是孩子不聽話嗎!發脾氣很正常啊,再說樂媽本來就心情不好,就得給孩子點顏色看看!」

孩子不聽話,當然應該給予一定教育,但有時的不聽話並非故意惹是生非。文中的樂樂,從小便養成了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原來由於作業完成較好或者父母心情愉悅,並沒有太在意,而當這兩個條件都不滿足時,樂媽便開始不舒服了,想通過訓斥的方式讓孩子乖乖就範,但這時的她犯了三個致命錯誤:

1、教育方式太暴力

樂媽發脾氣、搶遙控器、打孩子這幾個動作可謂是暴力至極,自己心情不好不應是發脾氣的理由,這樣的方式也極易讓孩子受到影響,一遇到不順心的事便要發脾氣甚至施以暴力,不僅會讓他人受到傷害,還容易縱容自己的「暴力」基因。

2、懲罰與錯誤不匹配

樂樂的錯誤無非是沒完成作業還一直嚷著要看電視,但樂媽卻說:「要看電視就別吃飯了!」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與懲罰不像匹配的表現,更多的是媽媽的一種威脅。

這句話有很大程度是受了父輩的影響,這是50、60的父母們經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話。我們小時候還是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被威脅不准吃飯還是有很大作用的,而現在的孩子對吃穿的稀缺感已經完全沒有了,這樣的威脅作用幾乎為0,「不吃就不吃」這是他們的最大感受。

正確的懲罰方式是什麼呢?既然孩子沒做完作業又想看電視,就告訴他:「可以!但一會要比平時多學一會,做完作業後,再看會課外書。」先滿足他的要求,再懲罰,效果會好的多。

3、萬惡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可謂激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父母都喜歡愛學習、成績好、懂事的孩子,但和成人一樣,孩子也不都是完美的,拿別的孩子之長攻擊自己孩子之短,這是不公平的。何況,說孩子不如別人,最應該反思的其實是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有別人家的優秀嗎,你怎麼不先比比這個呢?

最要命的是,這樣經常拿別的孩子比較的家庭,孩子往往不自信、心理素質較差,特別是重大考試、競賽,極易背上想贏怕輸的包袱,生怕比不過鄰居家的小明、媽媽同事的小紅,總生活在比較中,空虛而自卑。


面對調皮的孩子,母親的態度非常重要。(Pixabay.com)

由此可見,無論是心情不好,還是性格使然,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發脾氣的理由。不僅是發脾氣,爸媽的性格、生活習慣,還會影響孩子的方方面面:

  1.當我們習慣推卸責任的時候,孩子就會經常挑別人毛病,而不是反思自己。

  2.當我們習慣控制孩子學習、生活、乃至一切的時候,他就會習慣性的頹廢、懶惰、懦弱,因為一切有爸媽,他沒有獨立的人格。

  3.當我們習慣冷冷面對這個世界,孩子也不會對世界充滿熱血和善意,他會認為一切都是暴力、虛偽、充滿利益糾葛的。

  4.當我們習慣不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時,他也不懂得尊重別人、認真傾聽。

  5.當我們習慣了謊言、虛偽、帶著面具做人,孩子也會變得敏感、妒忌,會偽裝自己。

  6.當我們習慣了數落孩子的不是、過錯,他也會從現在起不再跟我們說心裏話,關起門來感受孤獨、憂傷。

  7.當我們把孩子當寶,要什麼給什麼,含在嘴裡怕化了,他也會變得自私、跋扈、以自我為中心。

  8.當我們總是望子成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太高太高,他也會從此自暴自棄,不再努力,因為無論如何都太難達到要求。

  9.當我們沉浸在早晚牌局、煙霧繚繞中時,孩子也會痴迷網游排解心中空虛。

  10.當我們……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父母曾經的社會表現!教育孩子,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說教,而是以身作則,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健康成長!


孩童的身心健康離不開母親的悉心並對路的教育。(Pixabay.com)

——轉自《微信號:教子有方》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