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十七:后啟繼王位

夏朝諸帝王之一:夏遵天命,啟家天下

夏后啟繼王位

帝禹依從堯舜的禪讓之德,先是讓位給皋陶,然而皋陶雖然德行、才能都很高,卻沒有君臨海內的天命,竟然先於帝禹去世了。帝禹駕崩時又將帝位禪讓給賢德的執政官的伯益。但伯益同樣沒有做帝王的天命。雖然,伯益在大禹治水時開闢山林、鑿井,為百姓立下極大的功勞,但伯益輔佐禹的時間並不長,威望還不夠。由於夏禹治水的功德比天還高,衆民難以忘卻。加之大禹的兒子啟很賢德,諸侯們不去朝見伯益,紛紛轉而朝見禹的兒子啟。人們說:「我們的帝王是禹的兒子啊。」於是伯益避居箕山之南,讓出帝位。而啟,在諸侯的擁戴下,在天命所使下,繼承帝禹的大位,成爲天子。

啟改原先部落的姒姓爲夏,改伯爲后,是爲夏后啟。在夏朝及之前的上古時期,「王」和「后」大體上同義,都是對君王、夏的天子的尊稱。後來,「后」才成為對君王的元妃特有的尊稱。

關於后啟在位時的事情,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啟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徵河西。」「帝啟,一名建,一名余。德教施於四海,貴爵而上齒,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夏啟像(公有領域)

啟即帝位,堯舜時代的禪讓制度在人心向背下自然而然地轉移了,從禪讓制一變而成為父傳子的世襲制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這一變革牽涉到應如何順應天道的理解,大約一千六百年後到了孟軻時期,還有一段關於啟繼帝位的討論。

萬章問他的老師孟子:「有人說在禹的時代,道德衰弱了,所以才傳子而不傳賢。」

孟子回答:「不是這樣的。天如果想要傳給賢人,就會傳給賢人,天如果要傳給君王的兒子,就會傳給君王的兒子。過去舜將禹推薦給上天,希望由禹作為帝位的繼承人,舜死後,禹想要將帝位還給舜的兒子,但天下人還是朝見禹,就跟當初天下人朝見舜一樣。禹死後,益推辭帝位而退居箕山,天下人有紛爭都希望由啟來裁決,天下人也歌頌啟,認為啟是大禹的後人。」

孟子認爲,雖然在華夏歷史中,帝位的傳承從堯舜時的禪讓一變而成為夏代的「家天下」,也就是從傳賢臣轉爲父傳子,其實都是遵循了上天的意志,即天命或天道。按照現代的說法,也就是依循了歷史必然的規律。

孟子對天命的解讀令人讚歎!

有一段夏后啟鑄鼎後命伯益占卜的軼事,能讓今人看到夏人對於天命的領會與依從。

帝啟曾派蜚廉至山川採金,在昆吾鑄了陶鼎,於是叫負責占卜的伯益殺雉以釁龜占卜。龜上的裂痕形成了卜辭:「鼎鑄成了,三足而方。不升火,自己會烹,不移舉,自己會藏,不遷移,自己會行。在昆吾之墟祭祀。尚饗。」

伯益向啟解卦兆說:「鬼神已享用了。那盛大蓬蓬的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已成,將要三代相傳。」後來夏后氏失鼎,殷人承之;殷人失鼎,周人承之。夏殷周三代互受九鼎延續上千年。

一如盛大的白雲遊走在天際,鼎會自己遷移。它不永遠屬於夏朝,而將在三代間次第相傳。這是上天對人世歷史的安排,通過伯益把這占卜得來的信息告訴了夏后啟。

關於天命與君位相傳的關係,《史記》從善德福報的角度有所解讀:「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天命有其神祕的淵源,也唯有天賦異稟的聖人才能明澈於心。

關於三代,孔子有過一段鞭辟入裡的論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禮記表記》)

夏、商、周三代以其獨特的方式奠定和展現敬天知命的禮樂文化。夏人以質樸順命而表現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商人以莊嚴的儀式無以復加地表達對天地神明的敬畏,而周人則集三代禮樂文化之大成,「文質彬彬」地、人文化地展現了這貫穿華夏文明歷史的敬天精神。

孔子說夏人「喬而野,樸而不文」(《禮記表記》) 。 可見,夏人所言所行純樸而不帶一絲雜質,這種「喬而野,樸而不文」,是夏朝特有的遵從天命、與天相親的風貌,這種風貌在以後的歷朝歷代中,再難看到。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不難發現,每一朝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每一朝代在中土演繹其一朝之獨特文化,正是華夏各天朝所承負的歷史使命之一吧。

滅有扈氏

《史記‧夏本紀》記載,啟即位後,同為大禹後裔的有扈氏妒忌不服而起兵叛亂,於是啟出師平叛,「行天之罰」,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也就是有扈氏國都的南郊。

啟騎在戰馬背上,威嚴地説道:「我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五行之德,拋棄三正之道,現在,我要恭奉上天之命,對他們予以懲罰。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以弓箭從左邊射殺敵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以矛戈從右邊擊殺敵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駑手如果不能使戰馬嚴整前行,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就在先祖的神位前受賞;不服從命令的人,就在社神的神位前受罰。你們將因罪就戮,你們的後代也將為此背負恥辱。」

啟為何要指責有扈氏違背五行之德、拋棄三正之道呢。所謂的「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構成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在《洪範》中,君王要因循的第一件事就是五行,即萬物的本性。關於「三正」,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三正即是「天地人」之正道,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三正與曆法農時有關,即與天時有關。無論是天地人或是天時、曆法,都是天定的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就是說人背棄了天地的法則,那麼人也就失去了在天地間的立足之地。

夏啟和有扈氏大戰,千萬兵將騎馬揮戈奮勇前進,跟隨大禹的兒子啟,殲滅了有扈氏,天下歸復太平。

鈞台之享

大勝有扈氏後,帝啟召集各方諸侯在都城陽翟之南的鈞台隆重地祭祀天地神明和先聖王大禹。


夏啟有鈞台之享。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鈞台位於河南禹州南三峰山東峰,近穎水,是祭祀上帝和諸神之地。因爲在方位上與用於祭祀上帝運化天地所處的中央之天──天鈞相對應,所以叫鈞台。享,就是祭獻神靈,以香氣供奉神靈。另外,百官獻貢也叫享。啟在鈞台獻祭神靈,召見諸侯,號令天下。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治理格局。

在這次祭祀大典之後,鈞台成爲夏朝政治活動的要地,凡新君即位、發布旨意、會見諸侯或商議國事都在這舉行,所以這裡也叫夏台。

參考文獻:

1. 《史記》
2. 《帝王世紀》
3. 《越絕書》
4. 《太平御覽》
5. 《孟子》
6. 《墨子》
7. 《尚書正義》
8. 《禮記正義》
9. 《周禮註疏》
10. 《春秋左傳正義》
11. 《山海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