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紀錄片《掩埋》 揭唐山大地震實情

【新唐人2017年04月04日訊】發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災情慘重,死傷人數,地震的發生,留給世人太多的疑問。大陸紀錄片導演王利波的作品《掩埋》,花費了一年時間實地採訪,主要紀錄唐山大地震發生前,防震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以及當時是否公開預報地震的爭議問題。

2010年,這部紀錄片獲得香港第三屆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冠軍。

夕陽下,高聳的紀念碑,哀傷的音樂伴隨著地震災情的照片,黑白色調,鏡頭慢慢帶領觀眾來到紀念牆上,刻寫著二十四萬遇難者的名字,在這裡沉默了30年。這是紀錄片的開場。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24萬,傷者不計其數。這部紀錄片用客觀的態度,深入了解這段埋藏了不少秘密的歷史。

1970年10月,中國地震界內部刊物《地震戰線》,地質學家梅世榮用地震活動性方法,預測十年左右,應特別關注四個地區,其中包括天津、唐山、渤海灣一帶。地質學家耿慶國在1972年的一次地震預測科研會議上,也提出同樣的看法。

地質學家耿慶國:「11月的時候,在山西臨汾參加了國家地震局召開的,1972年地震中期預測科研工作會議,會議上,我根據資料講了1972年華北及渤海地區出現大面積的嚴重乾旱,乾旱的面積很大,1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預示著要發生2組7級和1組8級的地震旱區面積,這個地震就在遼寧、河北、山西和內蒙,總之是很大的地震,要很好的抓住它。」

片中採訪了包括地質部地震地質大隊黃相寧、北京地震隊耿慶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華北組組長汪成民等一批專家,他們都曾在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前,歷盡艱難,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準確預報,但被國家地震總局壓了下去。

中共前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華北組組長汪成民:「當時在松潘,在雲南的一些地震鬧的挺厲害的,於是大家的注意力全在那裡了,不但注意力在那邊,而且把唐山地區的一些監測人員調到到那邊去,骨幹、技術、流動隊,調到那邊去支援西部。那等於這邊的防線放鬆了,我當時是這個防線的負責人,在我的隊伍底下,調人抽出去,而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顯得危險性,海城地震後,不但沒有減弱而且增加了。」

中共前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華北組組長汪成民,曾將意見上報給地震局領導,但不獲得重視。汪成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地震小組被解散,個人也受到打壓。

1976年7月28號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發生特大地震,唐山市瞬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水電全部中斷。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也是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的地質學者陳一文披露,當初很多人作出準確預測,都不被當局所接受。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陳一文:「唐山地震發生了之後,造成24萬人死難的慘劇,那麼這些地震局的官員和這些主流學者,他們為了推脫自己的責任,他們就都說,唐山地震前沒有什麼前兆也沒有預測,當時跟中央領導報告都是這樣報告的。」

「關鍵問題是政府對他們默認,而且支持他們,現在還是這種態度。我覺得這對於我們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危險。」

唐山大地震發生之時,正值毛澤東病危、文化大革命無以為繼,也是國營經濟瀕臨破產、集權政治最不穩定的時期。針對中共當局多次強調,地震不可預測,導演王利波表示,雖然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測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但地震前發生的異常現象卻是肯定存在的,民眾不能被剝奪知情權。

編輯/黃億美 後製/周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