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 理學院 葉企孫被譽「大師的大師」 因爲學生申冤淒慘離世

【新唐人2017年02月16日訊】葉企孫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並長期執教。他是李政道、楊振寧、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著名科學家的老師,被稱為「大師的大師」。然而如此卓越的物理學家,為蒙難學生的申冤,讓他在文革浩劫中首當其衝,最終淒慘離世。

民國百家爭鳴有因由

與中共統治下鮮有大師不同,民國時期湧現了一批學貫中西的大師,按照一些描述民國時期的書籍所言,他們是一批有「骨氣」而又「好玩」、「有趣」且學問深厚之人。他們有時如孩童般天真,而且對於世事,亦常有驚世駭俗的作為。而他們可以如此隨性而為,正是得益於民國政府的寬容。

彼時,無論是北洋軍閥政府,還是蔣介石治下的南京、重慶國民政府,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人格、知識和信仰都保持了一定的尊敬。而知識分子對待政府則是:你不對的時候我批評你,你對的時候,我就支持你。毫無疑問,能夠形成這種相互信任關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民國政府的誠意。

然而,中共建政後採取的殺伐政策,不僅使留在大陸的民國大師們一個個慘遭迫害,甚至慘死,而且也徹底使知識分子的脊梁彎曲。1949年後中國大陸再無大師出現也是必然,因為出現大師的土壤已被完完全全的破壞。本系列講述的就是幾位民國大師慘遭中共迫害的經歷,本篇說的是民國著名的大師葉企孫


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網絡圖片)

清華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1898年7月16日出生在江蘇省上海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葉企孫,從小接受傳統教育,1911年考取清華學堂,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同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在測定普朗克常數這一實驗物理學的重要課題上,獲得了當時的最佳數據,該數據曾長期在國際上被沿用。

192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的葉企孫回國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葉企孫被聘為物理學副教授。其後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在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後,他出任理學院院長,並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在葉企孫的領導下,清華物理系聘請了不少優秀人才,並使該系成為培養中國科技精英的基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本來負責協助清華資產轉移至西南聯大,但由於日軍迅速占領了北平,他只好跟學生熊大縝逃到天津租界,協助學校人員轉移到重慶,後也前往西南聯大。

熊大縝案真相與葉企孫被批判

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得意學生,原本獲得了德國留學名額,但熊大縝卻因國難當頭,經人介紹加入了中共軍隊,為其製造烈性炸藥、地雷、雷管,並通過葉企孫購買無線電等軍需物品。

然而,這個投奔中共的青年卻在1939年中共發起的旨在清洗漢奸特務的運動中被殺,其主要罪名是國民黨中統特務,主要罪證則是一封密信。而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幾十年後,自己敬愛的老師亦因此被批鬥。

中共占領大陸後,葉企孫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葉企孫被調入北京大學。在其後的數年間,他數次提議為熊大縝案平反,這成為他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重要原因。

文革爆發後,「熊大縝案」被重新提出並展開進一步調查。連普通國民黨黨員都不是的葉企孫,被誣陷為國民黨中統在清華的頭子,熊大縝是受其派遣打入中共根據地的。

1967年6月,葉企孫作為「反革命分子」被北大紅衛兵揪斗、關押,並被停發工資,送往「黑幫勞改隊」。葉曾一度精神失常,產生幻聽。


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維基百科)

殘酷折磨與大師隕落

1968年4月,中央軍委辦公廳正式對葉企孫發出逮捕令,連續八次對其進行審訊,迫其多次書寫「筆供」。但他只是回答「據吾推測……是因為吾對於各門科學略知門徑,且對於學者間的糾紛尚能公平處理,使能各展所長」。

1969年11月,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葉企孫被釋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仍以「中統特務嫌疑」受隔離審查。中共當局發給他每月50元生活費。這時曾經風度翩翩的他被折磨得兩腳腫脹,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身體彎成了90度。

1972年5月,北大對他作出「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的結論;6月恢復其教授待遇,也恢復了每月350元的工資,在北大中關園給他分配了一套一室一廳的住房。據說,有一次,葉企孫在馬路上遇上錢三強,錢過來打招呼,葉馬上叫他離開,以免影響到他。

1977年1月10日,葉企孫病情惡化,之後被送往北大醫院和北醫三院。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孫去世。直到1987年,葉企孫的「平反」文件才正式被公布。一代大師就這樣殞落!中共的殺人史上又添了罪惡的一筆。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任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