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顆釘子 貴陽七旬老人建兩層木樓

【新唐人2016年11月21日訊】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瑞金北路的彭哲俊老人,為了向自己的子孫傳承古代傳統建築的木工工藝,不用一顆釘子,在自家客廳搭建起一棟近30平方米的兩層小木屋。

近日,有大陸媒體記者走訪了這位七旬老木匠家,見到了這棟小木屋,這棟古香古色的小木屋裡還有會客廳、書房、音樂室、休息室等。

老人介紹,這棟兩層小木屋,一層樓有四個室,這邊有兩個室那邊有兩個室,正中間有一個廳,還有一個燕窩,和古房子是一模一樣的建法,由於太矮,只能堆雜物。

據報導,老人在16歲時,就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從替人打嫁妝,到做月琴、小提琴、琵琶等多種樂器,如今建造木屋,精彫細琢,全靠手工藝完成。

老人說,這棟小木屋全是使用傳統的榫卯結構來建造,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建造工具也只是使用了老式的鋸子、尺子、刨子和兩把木錐。

所謂榫卯結構,就是榫頭和卯眼的簡稱,它們是中國古代高超的木工工藝的體現。中國的傳統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在房屋的柱子、房樑、椽子、板壁之間多用這樣的榫卯結構。

榫卯的特點是用建築構件(如木質的柱、梁、椽、壁)本身的形狀相互接合在一起,榫頭插入卯眼中,暗合中國古代陰陽和合的道家思想,這樣部件之間就緊密結合在一起。

老人說,比如說這個柱頭我打了眼子又鑿了榫頭,接起來,它不緊,我就加個楔子,它就緊了,就嚴實了。

除了使用榫卯結構,彭哲俊老人的小木屋在一些細節上,也嚴格遵循著古代民間傳統的建筑方式來建造。他說,這個大門長寬高不能亂開。就是安木板牆都有講究,必須是(尖)朝上,不能倒著安,你看這個疙瘩朝上,學木匠都是必須要懂的。

還有這個門,實際上是一個門鬥,造的時候不要背手扣,所以一開門一關門它都會叫,能起防盜的作用。

老人說,小木屋從購置木材到最後建成,不僅自己動手,還發動兒孫參與其中,前後花了半年時間。

他說,現在的機械逐步要代替手工,他就想把中國農村建筑的古文化傳下去,讓子子孫孫知道古代建房子就是這麼建的。

(記者湯園綜合報導/責任編輯:寶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