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建筑:且慢喝這碗人血的雞湯

這一碗把憤怒化為悲情,把問責置換為感動的雞湯,這一次真是誤了大事。

勇於煽情而怯於問責,同樣的悲劇只會越來越多。

前日凌晨,溫州一處待拆遷樓房發生連片坍塌,22條生命葬身於瓦礫,如此嚴重的坍塌事故,第二天刷屏的卻是一碗「雞湯」:一對年輕的父母用身體緊緊護住他們的女兒,佈滿塵土的屍體交叉如一座拱橋,成為能給予孩子的唯一庇護……這就是父親!這就是母親!感天動地!

這張慘烈的照片和大同小異的配詞,迅速被各大媒體接力轉播,而通常重大事故後的調查、問責輿情,幾乎被完全淹沒、取代。甚至媒體火速扒出了這個打工家庭的籍貫、經歷,致力於把這碗雞湯熬得更加濃厚,而深入現場尋求事故原因蛛絲馬跡的報導,幾乎一篇也沒有見到。

在媒體攝像頭調轉槍頭的真空之下,瓦礫很快將被清理的干乾淨淨,在輿情錯失焦點所造成的真空之下,給當地自說自話留下了充裕的空間。

果然,在滿屏的感動聲中,初步調查結果低調出爐,坍塌事故再次被推給老天:「前階段持續受到降雨影響,農民自建房年代久、質量差,地質基礎不牢」……

在大家淚眼婆娑的感動情緒中,通報沒有提及這是一片「待拆遷」的房屋,更沒有提及這可能是一排已經被拆遷破壞了結構的房屋!

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感動,然而這一次感動誤了大事,可能讓遇難者死於不白之冤,可能讓真正的罪犯溜之大吉,可能令同樣的悲劇一次次重演。

如果把這對卑微的打工父母評選為「感動中國」人物,能夠從此終結類似的災難,我們也認了,可惜這一次它僅僅發揮了相反的作用。

在廉價的感慨聲中,還有沒有人注意到,媒體第一時間現場報導所透露出的線索:事故所在區域2013年納入城中村改造項目,但簽約進程緩慢,拆遷方也沒有採取全體簽約、整體拆除的標準流程,而是從2014年開始東拆一點、西拆一點。而倒塌的4間樓房聯排而建,除最東面一幢未達成協議之外,其中三幢都已經開始拆除,樓頂、門窗、及部份樓梯……(澎湃新聞)

——這意味著甚麼?樓房可能由於老舊和降雨自然坍塌,也可能由於人為損壞了結構而毀於非命!——對於後一種可能,當地通報當然只字不提。

拆遷方為甚麼要拆掉「樓頂、門窗、及部份樓梯」?——這是一種常見的逼拆、防反悔手段,一旦戶主簽約後,立即把能拆的構件搗毀、拆掉,讓房子四面漏風、沒水沒電、沒法再住人。同時對未簽約住戶形成強力震懾,在四面窟窿的破敗樓房中孤單堅持,需要強大定力。

很多人都在罵釘子戶貪婪、狡猾,殊不知拆遷方也有更陰損的招數,更有黑白兩道無縫配合的強大背景,雞蛋和高牆對峙的結果,從來都是釘子戶被逼得跳樓、自燃,誰見過開發商或拆遷部門破產、刨腹?

一般來說,拆掉門窗對主體結構無礙,簽約後房子也已經交給人家,這些招數雖然不齒,但是法律也無可奈何。然而作為結構常識,樓頂、樓梯屬於與承重牆連接的結構構件,動了它們,必定會使得房屋結構嚴重受損,甚至直接成為搖搖慾墜的危樓。這種做法,無論簽約與否,在未進行全面搬遷、清場、圍擋保護之前,都是不能允許的高危操作。

正如官方通報所言,事發地為年代久遠的農民自建房,彼此幾乎沒有間距,地質基礎也不牢靠,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街,如果毗鄰的房屋結構被破壞,很可能把整條街的房子都拉倒……很不幸,這一幕已經發生了,而這種高度涉嫌的原因,無人提起,無人追問。

雖然正規報導的線索擺在那裏,樓主仍然不得不懷著極大壓力寫下這些。在那張慘絕人寰的照片面前,在媒體和網友無力的悲傷之外,樓主只能感到憤怒。

作為更多佐證,媒體記者在現場周邊發現了很多已開始拆除、甚至被拆掉一半的樓房中還住著人,窗外晒著衣服(澎湃新聞)……毫無疑問,這些住戶也都處在隨時被掩埋的命運之中,我們再多的感動、悲傷,都無法拯救他們遠離危牆,都無法喝止拆遷方肆無忌憚地製造危樓。而像溫州這樣的場景,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無數的待拆遷居民,仍住在半是廢墟的危樓之中。如果再有一起坍塌,責任也會同樣被明目張膽地推給「老舊、老天」。

這些老舊房屋是不牢靠,然而也挺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忽然毀於「待拆遷」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屬於概率?在毗鄰大海的溫州,這些老房也曾抗住無數次猛烈的颱風攻襲,卻毀於一點毛毛細雨,是不是完全符合科學?

在滿屏被模糊了焦點的感動聲中,奔赴現場調查的「專家」還會不會深挖這些「半拆除」樓房倒掉的真正原因?

這一碗把憤怒化為悲情,把問責置換為感動的雞湯,這一次真是誤了大事。

向橫死的亡靈表示歉意,然而這一碗濃厚的人血雞湯,來得真不是時候。

──轉自《作者微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