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幸福 中美學生的答案大不同

【新唐人2016年10月04日訊】研究人員和思想家通常認為文化可以分為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前者優先考慮個人的滿足感和成就,後者則優先考慮家庭、群體和社會的共同目標。

美國和中國的文化往往被視為處在整個人類文化相反的兩端。美國有槍手和牛仔,個人在階層間的流動性,也就是美國夢,還有在瓦爾登湖畔獨居兩年的梭羅。中國有儒家價值觀,孝道、孝敬,關係(人脈/網路),還有背上刻著「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

那麼,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對於「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多大的不同呢?

兩位心理學家,魯洛(Luo Lu)和羅賓(Robin Gilmour),對142位台灣學生和97位美國白人學生進行了相同的詢問調查。(特別註明:這些學生中沒有包括中國大陸學生或非白人美國學生,所以敬請對該結果持適當的「懷疑」態度。)

令人驚訝的是,總的來說,兩組學生對這個話題的反應大體相同。比如,兩組學生對於幸福的描述都是「滿足感和競爭的精神狀態」、「積極的感受/情緒」、「成就感」、「從生病中解脫出來」以及「人際關係」。

然而,在台灣學生和美國學生之間仍然有幾點差異,下面是詳細的列表:

1)中國人形容幸福為「和諧與均衡」,而美國人不這樣形容。

當中國學生將幸福形容為處於「和諧穩定狀態(均衡/平衡)」的時候,這不僅指自我內心,而且包括自己同周圍環境的相處;但很少有美國學生在他們的描述中提到「平衡或和諧」。

2)美國人關注外在,中國人注重內在。

美國白人學生對「個人幸福」的描述更關注於其對外部世界的影響,比如:「自主權」、「具體的成就」和「自我積極評價」。

而另一方面,中國學生列舉公認的「幸福」定義時,更關注於對自己的塑造,比如:「自我修鍊」、「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可」。

3)美國學生認為幸福是人生「終極目標」,而中國學生不是這樣認為的。

一個美國白人學生特有的關於幸福的描述是:他們認為幸福感是「人生終極目標」,而中國學生卻沒有強調過這一點,這也顯示了一方強調自我意識,另一方強調的是集體意識。

其他的測驗也驗證了這一點,中國學生對個人幸福感的關注度,和對是否獲得了個人生活的幸福的關注度都比美國學生更少。

4)美國人比中國人更喜歡熱烈的情感。

如同前面所講的,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和美國學生對該話題的反應大體上相同。然而,在該話題的具體細節上面,卻出現了微妙的不同。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當兩個組都強調了積極情感對幸福很重要的時候,中國學生對於熱烈情感的關注度要遠遠低於美國白人學生。

5)中國人和美國人對社會關係的理解不同。

另一個微妙差別能夠在兩個組對社會關係的認知上體現出來。雖然雙方都強調了人際關係對幸福的重要性,但中國學生強調的是兩個個人組成一個整體後,應相互依賴;而美國學生強調的則是兩個相互獨立個體之間的協商。

6)中國人和美國人都相信幸福取決於自我,但對「自主權」的定義不同。

當兩個組都相信我們對幸福有個人責任的時候,他們對自主性有著不同的認知。對於美國人來說,自主權是指個人擁有絕對的激發自己潛能和成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對中國人來說,個人的行為和選擇必須被美德所規範,人生意義是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生命。中國學生還認為,雖然一個人擁有自主權,但他最終仍會接受命運的安排。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