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由兩個政策看「寒門再難出貴子」原因

一份出自某高校研究「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課題組的報告顯示,「中國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持續下降」。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在2003級就讀於信息技術和設計與藝術專業的本科生中,來自管理、技術階層家庭的學生分別佔57.3%和58.3%,而來自工人、農民、下崗家庭的學生卻只有25.4%和29.5%。

另有一份研究「教育改革」的報告顯示,「考取清華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從1980年代的5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7%;考取北京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則從1990年代的3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0%至15%。此後,北大的官方數據再次表明,2014年錄取的新生中,農村戶籍僅佔18.5%,已是近年來最高的一次。

從上述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寒門再難出貴子」不再是人們心中的無病呻吟,而是赫然存在於今日中國社會的慘烈現實。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我們如此期待農村的「寒門出貴子」?城市裡亦有眾多「寒門」。尤其是為了讓農村的寒門出貴子,官方恨不得使出「洪荒之力」。

早在2013年時,教育部就開始發布通告,要「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的比例」,「繼續實施並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通過「擴大規模」、「擴大區域」,也要實現「比上一年至少提高2個百分點」。2014年,這把只在農村「寒門」中點燃的「擴招」大火持續猛燒,不僅「覆蓋全國832個貧困縣」,還定下了「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的指標。

轉眼之間,「有教無類」的公平原則以及旨在「擇優」的大學錄取原則,被教育部門擰巴成了「同情農村窮孩子」的極端行為。除此之外,同樣處在高考錄取分數線居高不下的大部分省市、城鎮的高考生並沒有受到這樣的同情,他們仍被排擠在公平之外。也就是說,對農村寒門的照顧,實際上無法解決包括城市寒門在內的整個社會受教育機會不公的難題。

僅就農村的「寒門」而言,這類家庭也並非是恰逢孩子考大學才陷入貧困的。可以說,失學的陰影是打從他們到了受教育年齡之時,就開始一路隨行。中國教育科學院某研究員已公開承認,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淘汰競逐中,農村學生便已處在相對劣勢的地位。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劣勢」並非由他們自身的原因造成,而是與國家出台的政策息息相關。

首當其衝的第一個政策要回溯到十幾年前就在農村實施的小學「撤點並校」方案。中國各地打著「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的旗號,將農村普通小學的數量在2003至2012年的十年間,從360366所減少到155008所。學校減少,則意味著孩子們的上學之路更加遙遠。2011年,「全國1185個縣25127所縣鎮小學的服務半徑平均擴大了43%」,「西部地區的270個縣的小學服務半徑擴大幅度為59%」。想想大山裡的那些孩子,每天要步行「6.09公里」才能到學校,這樣的求學之路何其艱難?網路上曝光的那張某山區十幾個孩子攀爬懸崖峭壁上學的照片足以表明情況之惡劣。如此,最終會導致「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量從7689.15萬減少至3652.49萬」,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說大學教育是為了擇優,那麼在此之前,我們是否應該保證有優可擇?在這些人數減少了近一半的農村孩子中,誰又知道會有多少是能成為棟樑的可造之材?或許有人會說,如今農民外出打工的多,孩子們有的跟隨父母,並不在農村老家上學,建那麼多學校不是浪費嗎?要指出,這樣的問題抹殺了三個基本事實:其一、中國大部分的農村小學校舍根本已經簡陋到只剩幾間茅屋、幾間瓦房的地步,如此心酸的條件又怎能用「浪費」來形容?其二、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千萬,他們的受教育情況是否同樣被詳細納入報告之中?從各地傳來的留守兒童自殺、被虐的頻發事件中,我們似乎能窺見一斑;其三、即便他們跟隨父母來到城市,就能享受到跟城裡孩子一樣的受教育機會嗎?

這裡針對上述第三點,說說官方的另一個奇葩政策。鑒於如今北、上、廣、深這類一線重點城市人口早已處於飽和狀,且流動人口在其中佔比較大,因此當地都在紛紛出台「教育控人」的政策。有媒體報導,北京行政當局試圖以關閉打工子弟學校、或者迫使非京籍學童回老家就學來控制北京人口。更讓人慾哭無淚的是,「因孩子失學選擇離京者並不多見」。有數據顯示,2014年,孩子的學校被關停後,學童父母雙方繼續留在北京的比例仍有84.13%;不上學之後,仍繼續留在北京的流動兒童學生比例為69.4%,到了2015年上升為72.93%。

可見,農村的寒門子弟來到城市之後,既沒能擺脫「寒門」的困境,甚至連城市裡的寒門都不如。沒有城市戶口,學校很難接收;好不容易有了打工子弟學校,卻最終被政府叫停。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雖然焦慮萬分,卻很難說走就走。即便可以放棄在城裡的工作機會,也將同樣面對孩子回農村也極有可能上不了學的無奈局面。

一邊是農村裡,學校的大量撤併讓孩子無學可上,一邊是城市裡的「控人」政策將這些來自農村的失學兒童攔在了學校的大門之外。由此,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生於寒門、無從選擇、不斷被社會以及政府邊緣化的孩子,究竟該去哪裡求學呢?既然連求學的機會都不給,還能奢求「寒門出貴子」嗎?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