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400個生活小竅門,衣食住行都有了,要好好收藏喔!(五)

(接上文)121、自來水剛煮沸就關火對健康不利,煮沸3-5分鐘再熄火,燒出來的開水亞硝酸鹽和氯化物等有毒物質含量都處於最低值,最適合飲用。

122、巧煮牛肉:在頭天晚上將牛肉塗上一層芥末,第二天洗凈後加少許醋煮;或用紗布包一小撮茶葉與牛肉同煮,都可使牛肉易熟快爛。

123、鮮蛋與生薑、洋蔥不能混放,生薑和洋蔥有強烈氣味,易透進蛋殼上的小氣孔,使鮮蛋變質。糧食與水果混放,則水果易乾癟、糧食易霉變。

124、巧煮麵條:煮麵時在水面加一湯匙油,麵條就不會沾了,還能防止麵湯起泡沫溢出鍋外。

125、買肉常識:看肉色,新鮮肉肥肉乳白,瘦肉粉紅。如肥肉發黃或肉呈黑紫色有淤血,不能要。含瘦肉精的肉則特別鮮亮,色澤紅艷。

126、西紅柿可治病,每天生食1-2個鮮熟西紅柿可防癌,每早吃1-2個鮮熟西紅柿蘸白糖可降血壓,西紅柿汁和西瓜汁各半杯混飲,可退燒。

127、巧刮魚鱗:將魚裝一較大塑料袋裡,放到案板上,用刀背反覆拍打魚體兩面的鱗,然後將勺伸入袋內輕輕地刮,魚鱗即可刮凈,且不外濺。

128、煮挂面時不要等水沸再下,當鍋底有小氣泡往上冒時就可下面,攪幾下蓋鍋煮沸,適量加冷水,再蓋鍋煮沸即熟。這樣煮出的面,面柔而湯清。

129、中藥食物搭配禁忌:薄荷,忌食鱉肉。茯苓,忌食醋。蜂蜜,忌食生蔥。白朮,忌食大蒜、桃子、李子等。

129、每日飲水(含湯)至少6碗(杯),每碗(杯)以250cc計算,喝飲料不要加糖,充足水分可促進和改善便秘,對高血壓的人特別重要。

130、市場上的海蟹以梭子蟹為多,也稱槍蟹,優質的槍蟹蟹體暗紫發青,比較重,蟹甲有青白色雲斑,兩尖角無損,四對足硬朗。

131、很多除油煙機上有油盒,油滿倒掉後,油盒很難清洗,可在乾淨油盒裡先放點水再安在油煙機上,讓油滴在水上,快滿時一倒,油就全出來了。

132、烹調時要少油、少糖、少鹽分,有利健康;烹調方法用蒸、煮、燙、炖、烤、鹵、涼拌等,可減少油脂吸收;雞湯、高湯置於冰箱,可去浮油。

133、生花生米放在容器里曬2-3天,然後晾涼,用塑料食品袋裝好,封口紮緊,放置冰箱內冷藏,可保存1-2年,隨吃隨取隨加工,不會壞掉。

134、白蘿卜和蜂蜜都有潤肺止咳作用,可用來治乾咳:將白蘿卜洗凈,搗爛取汁,每次60毫升,加入適量蜂蜜調均勻,每日3次,連服3-5日。

135、煮豆粥時,豆子一定不能提前用水泡,否則就不容易煮爛;待水開鍋時,兌入幾次涼水,被涼水"激"幾次,豆子就很容易開花了。

136、春天是哮喘病多發季節,可用大蒜瓣自療:大蒜2-4瓣搗成泥狀裝入瓶中,聞大蒜氣味,每日3-5次,大蒜瓣一日一換,連用3-4日。

137、當心買到假碘鹽!將碘鹽撒在切開的土豆片上或澱粉溶液中,可變成淺紫色,顏色越深,含碘量越高,無顏色反應的則是假碘鹽。

138、竹筍越新鮮吃起來口感越好,要想竹筍保鮮,可以在竹筍切面上塗抹一些食鹽,然後將它放入冰箱中冷藏,就可使其吃起來鮮嫩爽口。

139、綠豆蛋花湯治口瘡:雞蛋1個,打入碗內搗散;將適量綠豆浸泡10多分鐘,煮沸1-5分鐘,用此湯沖蛋花,早晚各服一次,服1-2天。

140、摻假食用油的鑒別:鑒別摻入蓖麻油的食用油時,將油樣靜置一段時間後,油樣能自動分離成兩層,食用油在上,蓖麻油在下。

141、如何去竹筍澀味?將竹筍連皮放入淘米水中,放一個去籽紅辣椒,用溫火煮好後熄火,讓它自然冷卻,再取出來用水沖洗,澀味就沒了。

142、鼻塞家療:將蔥白一小把或洋蔥頭三四個切碎,熬湯,熬好後趁熱用鼻子使勁吸熱氣,也可以將食醋燒開,用鼻子吸醋氣,療效都很好。

143、荔枝食用技巧:將表皮沖洗乾淨,因荔枝表皮存有保鮮劑,易致腸胃不適;荔枝性溫熱,一次不宜多吃,吃後最好飲用鹽水或綠豆茶消暑降火。

144、如何使用砂鍋:新買來的砂鍋第一次使用時,最好用來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濃淘米水,以堵塞砂鍋的微細孔隙,防止滲水。

145、如何使用砂鍋:用砂鍋熬湯、炖肉時,要先往砂鍋里放水,再把砂鍋置於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146、如何使用砂鍋:從火上端下砂鍋時,一定要放在乾燥的木板或草墊上,切不要放在瓷磚或水泥地面上。

147、用殘茶葉擦洗木、竹桌椅,可使之更為光潔。把殘茶葉晒乾,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殘茶葉晒乾後,還可裝入枕套充當枕芯,非常柔軟。

148、苦瓜清熱降火,但實在太苦,很多人吃不慣,奉上一法:只要在切好的苦瓜上撒上鹽,腌漬一會兒並用水過濾,很快不太苦的苦瓜就形成嘍!

149、巧用生薑治燙傷:若不小心被燙傷,可將生薑搗爛,取其汁液,然後用藥棉蘸上薑汁擦患處,此法可使起泡者消炎除泡,破皮者促進結痂。

150、巧用桔子皮去除肉類異味:炖肉或排骨時,在鍋里加入幾塊洗乾淨的桔子皮,可除異味和油膩感,同時,可以使你的湯味道更鮮美。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沈如)

相關文章
評論